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5年3月15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采供信息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车漆“油转水”是必然趋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访德尔福技术专家

新能源车在政策补贴减弱的背景下,还能开多远?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通过创新降低成本,才能让新能源汽车开得更远。”在日前的采访中,德尔福派克电子/电气系统事业部亚太区工程总监李茗和德尔福动力总成系统事业部亚太区工程总监许向东借助一项项具体的新技术,阐述了他们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开发理念。

记者:您认为推广新能源汽车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李茗:应该还是价格。新能源车要推广,关键是消费者要买账。而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是王道。北美市场有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只关心价格,而不怎么关心具体的技术。新能源车比汽油车高出来的这部分价格,如果在3年之内不能够通过能源节约让消费者收回投资,消费者基本上就不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到底能卖到什么程度,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们能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实惠”。

记者:丰田Prius在美国卖得不错,是否就是这个原因?

李茗:Prius比Leaf和Volt更畅销,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它仅比一辆同样性能的汽油车高不到3000美元。这点价差,开上3年,省的油费足够“赚”回来了。而Leaf和Volt都差不多要比同档次车高1万~1.5万美元,开到电池完全报废也未必能收回成本。Volt的第二代车型把价差缩小到了5000美元,销量就好得多。其实,国内新能源车销售的状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因为有牌照政策的支持,新能源车在上海卖得最好,而在其他各地的销售情况,大体也和政策补贴支持力度相匹配。

记者:政策补贴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李茗:政策补贴是一个引导,是在前期作为一个扶持。但从长远来看,依托市场的力量,重点不是靠政府补贴,而是要着重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从而降低成本。这才是新能源车推广的长久之计。而且就算是补贴,补贴的方式也有讲究。美国的措施是以“罚”带“奖”。通过对排放不达标的车企进行罚款,督促企业自身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而罚款所得,则由政府重新统筹投入到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上。这样的补贴方式一方面不增加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技术发展也有更好的刺激作用,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记者:如果补贴力度减弱,是否会加大生产成本上的压力?德尔福对此有何应对策略?

李茗:对整车和零部件厂商来说,价格问题实际上是成本控制的问题。要有能力给到消费者实惠,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一方面靠规模经济、优化管理,另一方面就要靠技术。新能源车的生产销售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其规模仍将较为有限,因而技术上的突破就更为关键。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成本降下去了,定价上才有竞争力,经销商才会更愿意卖,这样规模才会慢慢牡大起来,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记者:能不能谈谈德尔福在绿色环保技术领域最新的创新和突破?

李茗:首先必须明确,绿色环保不光是新能源车的事,传统动力汽车的责任其实更重。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主流的车型还是使用汽柴油的传统动力汽车。着力提升这部分汽车的绿色程度,降低其颗粒物排放和燃油消耗,带来的环保效果将会比单纯发展新能源车显著得多。我们现在比较多的绿色技术创新也是集中在传统动力车辆上。提升传统动力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不光关系到绿色环保大计,也关系到车主们切身的经济利益,最后同样会为消费者带来实惠。

许向东:在传统动力方面,我们现在很重视的一个技术是汽油缸内直喷。在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速逐年放缓的背景下,使用缸内直喷技术(简称GDi)的车辆却异军突起,现在其年增长率达到17%,超过国内车市整体增速1倍。

区别于传统的进气道喷射,汽油缸内直喷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压缩比,有效降低泵气损失。在一般的缸内直喷技术基础上,德尔福还开发了双喷油系统。这套系统中既有一个进气道喷射系统,也有一个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缸内直喷会产生颗粒物排放的问题,进气管喷射没有这个问题,但其提供的动力较为有限。把这两种喷油方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工况下采用不同的系统,就能够得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

记者:使用创新技术的产品价格怎么样?在成本上有无优势?

许向东:技术上的创新不单会降低油耗,其实也会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肯定会反映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上。比如缸内直喷技术对喷油器要求很高。顶尖的外开式喷油器都是采用压电晶体驱动,响应速度可以达到0.1到0.2毫秒,而一般传统的电磁阀式喷油器的速度仅为0.5毫秒。但是压电晶体驱动的喷油器价格相比电磁阀式喷油器大概要高5-10倍。德尔福设计了电磁阀式的喷油器,能以同档次的价格,把喷油器的响应时间缩短到0.25秒。该产品在性能上已很接近顶尖的压电晶体驱动的喷油器,但成本仅为它的1/5甚至更低。

记者:在新能源车领域有没有类似的优化成本的技术创新?

李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我们开发的车载大功率屏蔽接地系统,采用自主开发的新型线束系统,使用铝质线芯,外面包上导电塑料,代替了原来的铜线橡胶组合。这种导电塑料是纳米材料,既导电,同时又绝缘,兼具导线与外包材料的作用。由此带来的产品重量的降低可能会达到50%,成本降低也至少会超过30%。(廿一 江睿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