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5年4月2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观察 转心 转型 “转”出发展新天地 攻坚突击队在行动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心 转型 “转”出发展新天地

——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有限公司“第二次创业”观察

自上海采埃孚提出“第二次创业”以来,如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回望这段“新创业史”,值得注意的远不止于销售规模的扩大或经营业绩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这番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这家转向系统企业为自身的转型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前瞻布局之路。

2009年年底,欧美车市尚未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国车市却正处于“井喷期”。当年,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全年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元。而在百分比两位数增长率的背后,管理层对日益凸显的产能瓶颈心知肚明。彼时,商务总经理邱琪将3个问题抛给了自己,也抛给了上海采埃孚——

与汽车转向相关的产品技术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企业的市场和客户会有哪些变化?

企业自身如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做好生产布局和调整?

随之启动的“第二次创业”,或可视为上海采埃孚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近日,该公司获评上汽集团2014年度“经营业绩优异企业”,这是它继2012年获评之后再度摘得这一称号。邱琪也领取了第二块领导干部金牌。用他的话来说,2014年上海采埃孚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一一依托股东双方的优势,全员协作,成功应对了新项目三地频繁启动、新工厂扩能保质增效、新业务体系流程再造等挑战,“第二次创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产品结构调整打开市场空间

赵演很忙。

这位上海采埃孚市场营销部总监近年来基本上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次的出差频率。有时周末刚从欧洲回来,便要急急赶赴长春,紧接着又是广州。2014年,他坐了90多趟飞机,出了十几次国。部门内的10余位专职销售人员,服务着近40家中外客户,常常为了商务洽谈而在各地的整车厂间来回奔波。“虽然很忙,但忙得很有价值,说明公司市场机会多。”赵演说。

那么,市场机会从何而来?相较之前以HPS(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业务为主的订单,“第二次创业”期间,上海采埃孚的EPS(电动助力转向机)业务销售总额和销售贡献率逐年提升,清晰地折射出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据了解,EPS无需油泵、油管、油壶、分配阀等液压器件,相较HPS,其不仅能降低整车油耗,使生产使用环节更加环保,在各种路况下提供舒适、安全的助力手感,还能在新一代整车平台上提供自动泊车、自动寻道等功能,代表着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EPS市场起步时引入了这一新产品,领先于同行业其他很多供应商,抓住了这个产品结构调整的契机。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我们着力开拓自主品牌和日系客户,与长城、吉利、北汽、北汽福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赵演说,“同时,我们还协同德国总部的团队,通过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共同赢得了不少全球平台项目。”

2011年3月,上海采埃孚由“转向机公司”更名为“转向系统公司”,这意味着它已从单一产品的供应商转变为系统级的供应商。2014年,该公司取得29个新项目定点,其中包括首个EPSapa(平行轴式EPS)项目。这款用于大型车的高级别产品,是该公司继EPSdp即(双小齿轮式EPS)、EPSc(管柱式EPS)之后开辟的又一全新业务领域。这不仅完善了企业产品线,更标志着该公司有能力针对客户的任何需求,提供最合适的产品组合与系统。

此外,上海采埃孚于2013年建立了售后车间。随着组织架构、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不断完善,HPS售后再制造业务规模逐步扩大。EPSdp和EPSc再制造业务追加投资也已获批,将于今年全面启动。赵演表示,未来,售后再制造业务还会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为用户降低使用成本的一个发展策略。”

落实“一号工程”引领技术升级

最初推出EPS时,上海采埃孚只是承担了销售的角色,产品开发完全由外方完成。管理层很快意识到,这一发展模式在成本和响应速度上,都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倘若没有本地化研发能力的支撑,“第二次创业”便无从谈起。

上海采埃孚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严维华说,企业的转型发展背后,是观念、思路的转变。“竞争力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国内车市高速增长的时期,竞争力体现在规模上。有产品和产能,就有市场。而在深化第二次创业'阶段,竞争力体现在本地化技术开发和业务规划能力上。市场不再有当年的增速,企业唯有依靠创新实现发展。”

为此,上海采埃孚在积极推进零部件国产化的同时,主动介入EPS各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试验验证。2013年,根据董事会决议,该公司制订了“三年技术发展路径(2013-2015)”,连续3年将“低成本EPS本地化研发能力建设”列为年度“一号工程”。2014年开发项目70余个,研发费用支出超过4.5亿元,占销售额的6%,再创新高。

一组直观的数据对比是:2009年,上海采埃孚研发人员不足40人,试验室面积约300平方米:如今,中外研发团队成员达240余人,研发大楼超过4000平方米(其中,试验室约2100平方米).2014年又新增600平方米试验室,涵盖EMC(电磁兼容性)测试等功能,研发部门还设立了专门的电子电气和软件开发测试职能板块。通过项目深度参与、海内外培训、外籍专家带教等渠道,依托以产品研发部总监、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少波的名字命名的“唐少波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研发人员在学习和实践中迅速成长。

试制试验科经理谈建新便是一例。“样件试制以前主要依赖外方。2012年起,我们建立了本地化EPS新产品样件试制能力。”这位2013年度“上汽优秀工程技术带头人”坦言,“如果公司没有这样的发展,我可能还只是一位普通工程师,专业知识也仅停留在HPS 阶段。现在能力提高了很多,学习的动力也更强了,对整个研发团队来说都是如此。在一家成长型企业,持续的挑战会带来持续的进步,我也是这么告诉年轻同事的。”

深化全国战略建设异地工厂

跨地经营的想法,在“第二次创业”伊始便已形成。彼时,上海工厂的场地空间已无潜力可挖,上海采埃孚当即着手规划异地工厂建设。管理层明确,这并非单纯的“梯度转移”,即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转移到外地生产,而是基于系统考虑的全国战略布局。

2011年5月,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一期项目(HPS)建成投产,当年便实现盈利,并为上海工厂重新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总部功能创造了条件。此后两年,二期(转向管柱)、三期(EPS)项目陆续开花结果。2014年,烟台工厂业务规模跨上20亿元新台阶。上海采埃孚首个批量生产的本地EPSc项目在此投产。目前,烟台工厂不仅能为上海通用汽车东岳基地、一汽-大众、华晨宝马、长城汽车等华北及东北地区客户就近供货,还初步具备了为母公司其他工厂提供HPS 或转向管柱零部件的能力。

曾参与烟台工厂二期、三期项目建设的黄荫新,自2013年起担任上海采埃孚武汉工厂的项目总监,后来成为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武汉)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忙碌时每个月只能回一次上海,在他看来,吃苦、熬夜等“都是不值一提的寻常小事”。“管理层未雨绸缪的战略决策,加之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使我们得以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工厂建好。”

到底有多快?从2014年1月8日厂房奠基,到当年7月厂房建设完成,再到当年10月HPS、EPSc、转向管柱三大产品投产。截至当年年底,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内实现销售额近6000万元,做到“当年开工、当年开业、当年见效”。

目前,武汉工厂二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10月投产。伴随“第二次创业”持续深化,这里也将成为上海采埃孚响应上海通用汽车武汉分公司、上汽通用五菱、东风神龙、长安福特、江铃汽车、广汽本田等西南、华中、华南客户的又一标杆工厂。

干业务规划出身的邱琪,把他的战略眼光带到了企业经营当中。“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一定要在经济建设、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条贯穿上海采埃孚“第二次创业”的线索,其中蕴含的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与他当年思考的那3个问题一脉相承。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仍然没有写下句号。(记者 杨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