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毅先生是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合伙人,汽车行业中心及私募行业中心主管。
他在大中华区负责整车、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创新产品和技术工程、新能源、投资人支持、智能出行及汽车互联网应用等相关业务。此外,他还帮助各种行业投资人和PE完成了超过50个汽车行业内的跨国、本土并购和投资案例。
同时,他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及电动车产业联盟的智库顾问,也是FT中文网十年10人、21经济报道30人智库成员。
张君毅
最近,很多政府、企业客户及媒体都在讨论大众在美国关于柴油车尾气排放测试作假的问题,各种归因分析讨论铺天盖地,罗兰贝格作为一家在汽车领域拥有声誉的德国管理咨询公司,也非常有幸地被多次询问:关于这件事的实际起因、过程以及结果是什么?我本人不想就原因多加讨论,因为我们并非当事企业,信息不对称,不宜妄加指摘,也于事无补;但是针对这个事件对我们的启发和影响,我还是愿意和业内同行们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这个事件就其性质来说,其直接造成的人身影响远没有之前某些企业的“熄火门”或者“刹车门”来得严重,因为这本身就是实验工况下排放控制算法作假的问题,而前两者都会影响人身生命安全,所以直接的诉讼惩罚将多数来自政府环保部门而不是个人追偿。无论罚金是多少,对于大众这家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不可承担之重。当然,最近美联社的推定死亡影响除外。如果拿到国内来处理,最多只是一个假国Ⅲ或者假国Ⅳ的问题,更是可以一笔带过。
但就是这件在中国似乎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引发了一场产业地震,其影响力之深远,甚至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估量。这对于中国政府法规制订、执行,企业的技术路线乃至于整体汽车企业可以引发很多方面的思考,我就选取几个维度简单分析一下:
排放法规
排放体系将大量借鉴美系标准排放安全法规的执行力度将大大加强
排放法规标准将继续成为非关税壁垒
目前,国际上关于汽车尾气排放的评定标准主要有欧、美、日三大体系。其中,欧洲标准推行最广,我国实行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主要是以欧洲标准为蓝本。这次事件后,受挑战的不仅是企业,结合欧洲标准本身,我国标准是否足够严格而满足节能减排要求,特别针对其测试循环强调稳态工况而不是美国的瞬态工况这一事实(后者更符合实际道路工况)也受到挑战。在这个事件之前,个别城市如北京已经考虑执行借鉴美国及加州的做法,提高相应的排放要求。此后,特别是对于国Ⅵ标准和某些大城市排放标准的制订会有深远影响。
新环保法和大气法的修订、颁布已经给环保部门执法子以了法律的保障。考虑到这次曝光的排放事件是在产品投放市场后定期测试发现的,这给中国环保、工信部等部门在执行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无论是排放还是安全法规的测试,基本上是过了认证、上了公告就万事大吉。但是实际应用、执行考察不多,这和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和执法力量不足有关,不过现在有了美国的经验,相信中国的执法力度会大为增强。和解、强制召回、大额罚款乃至停止公告的做法将不再是纸面文章。
了解汽车技术的人都知道,在一定阶段的技术水平下,动力、排放和成本是互相矛盾的事务。不仅在美国,甚至在欧洲,为了实现日益严峻的排放挑战,传统企业都在不断地与政府协商,试图减慢排放标准升级的步伐,因为不断提升的排放法规,会给企业造成技术上的难度及成本上的压力,特别是不同的技术解决路线所产生的改进成本和升级空间完全不同。美国对于欧洲车企的柴油技术态度就是采用这一方式,所谓一视同仁的排放要求对欧洲柴油技术本身就不是很有利;同样,我国长期不鼓励柴油乘用车和补贴混合动力,也多少有这些战略考量,特别是在未来自由贸易区和低关税环境下,国外产品进入中国,中国产品走向海外是必然研究的问题。
企业技术路线
乘用车柴油化推广再次受到冲击新能源汽车供给将被有效刺激
欧洲的小型车清洁柴油技术一直是各大欧系企业迈向全球市场推动的重点,但是由于油品、核心共轨技术等问题,在我国迟迟得不到实施和推动。不过,该情况正在不断破冰。实际上,国内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已提出要促进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的自主开发,推动柴油发动机在乘用车上的应用,很多车企已在规划对应车型。但是这件发生在北美的事件,恰恰在关键的时刻引起了质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对技术的长期发展空间进行讨论。因为参考国际案例,柴油轿车在北美的窗口又一次被关小了,哪怕现在大众主推的Gen 3技术不存在那些问题。
在大众事件之前,中国已经是在推广新能源方面较为领先的国家;国内企业也在新能源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较大投入,但是我们还是不排除某些企业采取较为保守的产品规划。这次事件会间接刺激欧洲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发的进度和速度,寻找非柴油化低排放或者零排放解决方案。这方面投资热点将被间接影响。再加上国内短期内将对新能源车不限牌限购,这些引导性的方向将是非常明确的。
汽车行业企业
中国品牌垄断低成本细分市场将逐渐成为历史
产品品质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管理层走到前台为产品证言
软件系统对汽车表现的影响将受到广泛重视
今年中国汽车销量的低速增长,让全球车企都大跌眼镜。很多企业开始质疑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检讨产能规划,试图采用多地区投资方式,如东南亚、北美方式规避单一依赖中国的现状。但是经历这个事件后,北美市场不仅对德国大众,也对大量欧系企业极大地抬高了门槛。短期内,能够拯救销量的仍旧是中国市场,中国继续要长期承担着这些企业发展支柱的作用。中国兴则企业兴,中国弱则企业衰。在外资巨鳄虎视眈眈下,对中国品牌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根据罗兰贝格的观察,这几年开始,外资品牌在华已经不仅考虑过去的中价车市场,而且不断渗透低成本市场。其实,这是传递效应,当豪华车,如奥迪、宝马、奔驰走下神坛,步入20万~30万元的价格段时,其他合资中价车品牌不得不扩大产品线,竞争利润不太高的低成本小排量市场;而且国务院支持节能小排量车型的政策也极大地刺激自主品牌,外资品牌不会无动于衷。而大众由于人事变动,某些推动较缓的项目,如低成本车、西亚特的复兴等将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都将影响到中国低成本细分市场的格局。
未来5-10年的汽车行业发展,关键不仅仅在于低成本和新技术,保证可靠的产品品质(设计质量、制造质量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的瑕疵、制造商的掩饰都会成为其放弃某品牌的原因。考察欧美消费者对这次排放门事件的反应就可以了解,企业不仅对产品质量有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也将成为影响其销售的重要因素。如果连产品品质都无法保证乃至作弊、要滑的话,长此以往,这个企业一定会有问题。
大众以品质著称,而这一次的取巧给这个品牌乃至德国制造蒙羞,这也是德国政府及欧盟高度重视此事的原因。无论是丰田还是大众,发生了此类质量问题,管理层都走到前台,甚至在事件尚未查清之前,主动承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来的中国品牌,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品质,另一方面也需要改变管理层对其产品的态度,要求我们的管理层有进一步勇于担当的志气和责任。其间会有误判和牺牲,比如某企业的“刹车门”,但是企业第一把手的态度给公众以正面的印象,长期而言对企业是有利的。各行各业都在提“互联网+”,在这些领域,汽车企业也不妨学习一下,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管理者和产品是紧密相关的。早期的汽车行业也是这样,如福特和T型车、艾克卡和野马牌……回到起点,重新创业,为自己的产品真正负责。
从技术本身来说,这次事件或许是由集成软件匹配编写引起的。随着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越来越依赖于硬件之外的软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未来是否能清查此事,可能会闹到查询源代码。恰恰这些领域一直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如果通过这次举证能够获得解读技术的机会,对行业来说未必不是幸事。
大众的这个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酝酿,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甚至可以专门为此出书也不为过,但我只希望少一些幸灾乐祸和隔岸观火式的批判,多一些反省和深思,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去,或许这才是我这篇抛砖引玉式文章的立意所在。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Let'sthink: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