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域视觉上海工厂的黑灯无人车间大屏作战室内,公司智慧物流创新工作室团队的成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业务探讨和经验分享,这群由工程师吴晓群领衔的21人团队主攻物流“智能化”模式创新,通过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全物流自动化搬运、无人化仓库、大数据监控等方式来提升公司物流运输效率,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日前,该工作室被授予2020年“上汽集团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智慧物流无处不在
近年来,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物流压力愈发严峻。为此,公司在2017年成立了智慧物流创新工作室。同年,创新工作室实施构建了企业级智能物流系统,包括系统集成、全物流自动化搬运、无人化仓库、大数据监控等,通过减员增效,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创新工作室成员将“智慧物流”成功运用于各个创新项目中,并收到良好成效。业务骨干倪伟在遇到困难时,善于活用创新思维,打破现有业务格局去解决问题。他说:“从传统物流模式转变为智慧物流模式,不仅仅是器具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智慧物流高效、快捷、精准的特点,对整体物流业务格局与流程方案进行重塑,使智慧物流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倪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直以来,车间自制件堆场采用巷道模式,其优势在于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流通道,使场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缺点同样突出,由于单条巷道内的物料不能混放,因此巷道使用不够灵活、场地使用率较低。2019年,在结合智慧物流模式的特点后,创新工作室通过方案探索、数据建模、运行论证等方式,形成了自制件堆场管理“背靠背的库位管理模式”,以替代“巷道存储模式”。其优势在于建立库位作为单个仓储单元,不存在巷道模式下物料混放的条件制约,使得场地利用率大大提升,同时在布局上产生了更多横向及纵向的物流通道,也更适应智慧物流模式高频配送的特点。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完成物流攻关课题16项,2019-2020年共申请专利7项,已有两项发明专利被受理、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五个“多”工作习惯
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在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工作室内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为公司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流人才,青年业务骨干不断脱颖而出。
池青阳是创新工作室的一名物流专员。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从“一张白纸”成长为一名智慧物流专家。如何激发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做到业务技术样样精通?用他的话来说,这些都离不开工作室人才梯队建设制度。“工作室的业务骨干教导我们要养成五个‘多’的工作习惯,即多用‘求异’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事物;多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多用发散性的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多主动、有效地运用联想;多学会整合,宏观地看待事物。
对于工作室来说,其“智慧物流”创新之路仍在继续。吴晓群说:“工作室正在为公司多个基地构建无人化、智能化物流体系,包括上海电子工厂和长沙工厂的‘智慧物流’项目,目前均处于项目实施阶段,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