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凸显“元宇宙”主题,而元宇宙是上海近期重点布局的“新赛道”之一。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把握元宇宙的虚实映射、群智赋能、跨界融合等规律与特征。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
本届大会的论坛板块将聚焦元宇宙“BIGANT”6个技术族群(即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交互技术Interactivity、电子游戏技术Game、人工智能技术AI、网络及运算技术Network、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以及链接、交互、计算、工具、生态5个产业层次,围绕“3新”,即元宇宙硬核新科技(如数字孪生、空间计算)、流量新入口(如XR终端、全息显示、脑机接口)、应用新模式(如工业元宇宙)等展开讨论。
主会场世博中心呈现“核心展”,将有20余件“宝藏级”展品亮相,包括首展Nreal最新发布的消费级AR智能眼镜、新落户上海的Unity全球最前沿的汽车虚实交互智能座舱等。
大会官方应用程序“元境星球”是一款沉浸式元宇宙App,除了提供在线展示、论坛直播等功能外,还为观众创建了“元境小镇”“体验大陆”等互动功能。
《财富》杂志封面重磅文章
今年8月出版的《财富》杂志,将元宇宙选作封面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Matthew Ball。他不仅是一名作家,也是EpyllionCo.的管理合伙人。另外,他还是全球最大的游戏风险基金Makers Fund 的合伙人,曾担任亚马逊工作室的全球战略主管。
文章的标题是《元宇宙——下一个数字时代将会改变一切》。作者认为,可以把元宇宙世界想象成一个“平行的虚拟世界”,它跨越了所有的数字技术,甚至会控制物质世界。
元宇宙是下一代3D互联网。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建立元宇宙那么困难”,但确实是值得的。
随着互联网连接和计算机处理器的改进,我们在线制作的内容数量已经从每周几条留言板帖子、电子邮件或博客更新转变为源源不断的流媒体内容。
而随这种趋势演变的下一个时代是一个“活的虚拟世界”。
此外,教育、医学、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将被重新定义。
先看看医学领域。202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首次使用AR眼镜对患者进行现场手术,从而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患者内部解剖结构的交互式显示。实施手术的是Timothy Witham医生,他把AR眼镜比作“医生拥有了GPS”。
再看看教育行业。斯坦福在2021年夏天开设了一门面向元宇宙的课程。选择这门课程的263名学生在元宇宙世界一起参加现场讨论、表演音乐短剧等,共同度过了超过20万分钟的学习生涯。
香港机场已经开始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融入其基础建设中,它可通过创造3D实时模拟引导旅客,以及为飞机指导航行路线。
2021年可以看作全球元宇宙“元年”,全球科技巨头在元宇宙赛道上密集起航,加速元宇宙的布局。
由“脸书”更名而来的“Meta”在2021年10月宣布,将开发“地平线之家”家庭元宇宙应用和一款名为“Project Cambria”的新VR耳机。
微软宣布于2021年11月宣布推出混合现实会议平台Mesh。该平台可以让人们通过虚拟化身的形式见面和互动,还能共享Office文件等。
同年11月,在全球AI开发者大会上,英伟达推出了自己的虚拟形象Toy-Me,还有全能阿凡达平台亮相,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其全力布局元宇宙的决心势不可挡。
在菲律宾,许多失去工作的人靠一款《Axie Infinity》游戏赚取生活费,它的日活量在2021年7月超过了《王者荣耀》。它与传统游戏的区别在于:每只“Axie”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NFT数字资产,并且所有权属于玩家,而游戏内产出的资源SLP币又是加密货币,直接与美元挂钩。
到了2022年,这些巨头的脚步并没有放缓。1月初,微软宣布了史上最大收购案,以687亿美元收购游戏巨头动视暴雪。此次收购也会成为微软在构建元宇宙过程中的重要助力。
作者认为,直到现在,各家企业都在为推进元宇宙做出一部分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元宇宙的未来,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同样,市场上也没有成熟的元宇宙产品,在体验上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元宇宙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未来还没有真正到来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元宇宙相关投融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球范围内,元宇宙相关投融资事件共有205余件,总投融资规模超过322亿元(未知数额的千万元级别融资按1000万元计算),分别达到了2021年全年投融资总额、投融资总数的2.3倍和3.2倍。
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元宇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元宇宙行业,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年薪普遍在40万~50万元,拥有1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的薪资大约为100万~200万元。
在互联网“寒冬”,元宇宙的表现着实像是下一个风口。
元宇宙概念虽大火,但实质性的产出却与设想中的相差甚远,不免有人对此产生怀疑。对此,“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优实资本董事长邢杰认为,人类的发展一直沿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虚拟线,另一条是实体线,因为有主要的一些技术领域陆续跨过了拐点,这两条线才在今天形成了融合,成为虚实融合的“元宇宙”。
元宇宙尚处初期是业界的共识。
据Gartner 2021年新兴技术成熟度统计显示,基于物理信息的人工智能、去中心化金融、数字人类等与元宇宙密切相关的底层技术仍处于技术萌芽期,还需要5-10年,甚至10年以上时间才能进入生产成熟期,这意味着发生设想中的根本性变革还需要时间。
在当前实现进程缓慢的问题上,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提出了新的视角,他认为,要把“元宇宙”化当成一个社会化的进程,从人类的需求出发,而不只是技术、产业或经济的视角,“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解决刚需,一直存在但现有技术解决不了的方向,这才叫做以人为本的方向。”在他看来,元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智能社会,这种虚拟和现实高度融合的智能社会能够让所有人接受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关注人类作为社会的核心角色,以人类的进步和福祉的提高,将社会公平和福利的促进作为第一视角。
赵星团队认为,中国的元宇宙发展要将“以人为本的目标、以虚强实的战略、包容审慎的态度、自主可控的产业、虚实交互的技术、敏捷治理的机制”作为与元宇宙相关的数字经济新赛道发展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