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3年2月2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他山之石 西安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2月15日,从乘联会获悉,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1.55万辆,超过第二名上海(99万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名的城市。

在不熟悉西安的媒体记者和外界人士看来,西安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名的城市确实颇为“魔幻”,以至于在报道或阐述时,更愿意使用“后起之秀”“一匹黑马”之类的词语。

但西安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7.5%。

五年磨一剑

2013年,西安获批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并编制了《西安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通过这一政策鼓励且保护脱壳于秦川汽车的比亚迪,以及亟待转型的陕汽,但效果颇为一般。直至2017年,西安在公共交通、招商引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年,吉利落户西安,其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小“玩家”开始将目光投向西安。

2018年,西安开始真正发力,连续出台多项扶持汽车产业的政策。也正是在这一年,西安喊出“打造我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并定下了2021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2025年超过150万辆的目标。

从西安的产业布局来看,比亚迪草堂厂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就比亚迪而言,西安是除深圳总部以外,布局最全、业务合作范围最广的城市。截至2022年年底,比亚迪已在陕西布局相关企业超过20家。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比亚迪爆发的这几年,而没有看到在新能源汽车式微的日子里,西安是如何支持比亚迪的,结果显然是片面的。

但相比上海、合肥、深圳等地,西安的汽车产业生态仍然较为薄弱。比如,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产值为2173.12亿元,不及上海临港新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预计2400亿元)。

如今,新能源第一城的“老对手”们摆脱了影响,如此前上海受新冠疫情或供应链危机冲击较为严重,上海特斯拉产能释放不及预期。今年,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弱化。

新的挑战者们虎视眈眈。合肥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的50%以上,全国占比超过25%。深圳再度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剑指“世界一流汽车城”。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深圳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龙头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正趋于完善。此外,小鹏、蔚来、长城、理想等一众车企都在通过自研、投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探索垂直整合的新模式。

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或发放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牌照,或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区域相比,如何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切入汽车工业智能化升级,成为西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竞争将进一步跌宕起伏。

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较量

实际上,西安“超车”上海的核心原因是西安比亚迪“超车”上海特斯拉。不过,媒体依旧对如今的“全国第一”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西安有“躺赢”的嫌疑,毕竟上海封城期间,上海地区的汽车行业供应链饱受疫情之苦,而比亚迪又在去年迎来爆发。

2022年,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达到100.8万辆,同比增长145.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9.5万辆,同比增长270.4%,在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中占比97.9%。

作为对比,特斯拉在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指出,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量达到71万辆,超过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财报还提到,上海超级工厂“在数月内近乎满负荷运转”,依然是特斯拉主要出口中心,向北美以外的大多数市场供应车辆。

可以看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赛道上,相互捆绑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是荣辱与共的。不过,产量并不是衡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实力的唯一指标,综合生产总值、市场规模、产业集群、配套供应等方显一地本色。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1分钟可以生产1辆整车。而随着三期新项目的投产(将于2023年9月投产),1分钟就可以造出两辆整车。” 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曾表示。据悉,比亚迪四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周边规划有铁路货运站,最快将于2023年6月建成。现有的一二期项目年产能可以达到60万辆,扩建增产后,加上三期项目年产能将达到90万辆,有望成为比亚迪首家年产能突破100万辆的超级工厂。

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仍将是其最主要的出口中心。据彭博社报道,特斯拉将在2月底前暂停上海工厂部分生产任务,并对该工厂进行升级改造,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推出改版的Model 3。另据悉,经过前几次升级改造,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大约为100万辆,是原计划(45万辆)的两倍多。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将花落谁家?有分析指出,目前来看,即便西安已经完成对上海的反超,但二者的差距仍然微乎其微。

接下来的一年里,“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争夺战仍然将在上海、西安之间上演,就看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个种子选手的表现了。

近年来,尽管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增加,但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并不旺盛可能是潜在的软肋。

地方政府太迫切了

西安确实深度捆绑比亚迪和吉利,但谁又不是呢?上海有特斯拉超级工厂,柳州有上汽通用五菱,合肥、广州坐拥风头正盛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汽车……抓龙头,抓载体,充分发挥整车带动作用,促进配套园区建设,这是城市发展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

不同于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主机厂周边供应链体系的高度依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具灵活性。随着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推进,尤其是小米、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加入,汽车产业呈现出“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数字化在汽车产业深度渗透,使得我国汽车产业向轻量型、科技型转变,整个汽车产业版图从高首位度的一线城市转移到成本、技术、人才、空间等综合优势明显的强二线城市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

正是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造车新势力“跑马圈地”,带动了汽车工业区域格局发生变化。

在新汽车城崛起的时候,传统汽车城也没有示弱。比如,上海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只是,传统汽车城转型和新汽车城崛起的路径并不相同。

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售650万辆,乘联会预计,2023年销量有可能突破850万辆。潜力可观的市场机会背后,区域竞争将更趋激烈。

当前,重庆、武汉、广州、合肥、常州、深圳等城市都向“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发起冲击。

不过,也有人对地方政府的举动表达了担忧。“有些地方政府太迫切了。”2月17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针对“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相关提问做出了回答。

苗圩指出: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产能有可能是过剩的,部分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特别是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新项目,部分项目做得很成功,另有一些项目却出现了烂尾现象。如果对此现象分析来看,地方政府太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钱,甚至有的代建厂房,代买机器设备,这不是地方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综合网站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