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4年1月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他山之石 零部件企业的钱涌向哪里?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零部件企业的钱涌向哪里?

2023年,汽车行业风起云涌,其中的“玩家”境遇不一,风生水起者有之,平平淡淡者有之,黯然离场者亦有之。

毋庸置疑,在内卷不断加剧的汽车行业,但凡想留在场内的,就必须蓄力前行,该出力出力,该投钱投钱。这从零部件企业大肆投建新项目的举动中便不难看出。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至少有33家零部件企业在华投建53个项目,其中包括新建工厂、扩建生产线、设立研发中心等,涉及投资金额超过1700亿元(部分企业项目并未公布投资额)。

所谓“哪里有机会,钱就涌向哪里”,隐匿在新投建举动背后的,是这些企业对于市场的判断预期,以及夹杂在其中的野心。

车企背后“操盘”新项目

有些新投建项目,从表面上看,是零部件企业的项目,其实车企才是背后的“操盘手”。

例如,此次统计的企业中,因湃电池就由广汽埃安控股,大众(安徽)零部件公司背后是大众汽车集团,弗迪电池则隶属于比亚迪“弗迪系”。

比亚迪一直坚持垂直整合模式,投建电池项目已是常规操作。其他车企虽不如比亚迪动作大,但近几年,在产能、成本等带来焦虑与不安时,诸如此类举动已变得越来越常见。

犹记得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直言,“车企都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更进一步来说,“打短工”尚可以,“打长工”,车企自然是不乐意的。这时候,下场造电池也就顺理成章了。

近期,有多家车企公布了自研电池的最新进展。例如,前文提到的因湃电池工厂竣工投产。另外,极氪发布了首款自研“金砖电池”。长安汽车也透露消息,要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自研电芯。再往前看,此类案例更是不在少数。

当然,不只是电池领域,从此次新投建项目来看,除了电池项目以外,很多车企在电机、电控、芯片等核心部件领域也已行动起来。

例如,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器件和传感控制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一期于2023年11月28日竣工;广汽自研电驱产业化项目(锐湃动力)于2023年12月竣工投产;2023年早些时候,长城汽车宣布,无锡芯动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第三代半导体模组封测项目”在无锡奠基。

总而言之,产业链垂直整合给比亚迪带来的诸多优势,使得众多车企十分眼馋,并且意欲效仿。

值得注意的是,垂直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垂直整合模式的背后不仅有对资金的考验,也需要有规模效应的支撑。

以造电池为例,诚然比亚迪、特斯拉等产量已非常大的企业,自造电池完全可以消化,并实现成本降低,但对于年销量仍然十分有限的车企来说,自造电池风险依然很大。有数据显示,车企年销量至少要达到30万辆,自制电池才能够获得规模化收益。

不仅如此,垂直整合也是需要能力且耗费精力的事情。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多且迭代快,单单是把电芯的电化学原理、机械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捋顺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非常需要企业持续深耕。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垂直整合,资源整合模式更适合现在的车企,将核心“三电”技术的竞争放在产业链上,车企安心造好车、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升级才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零部件厂商加足马力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且有良好发展预期的情况下,电池企业新投建项目,自然不会少。

从此次统计来看,电池企业的身影确实不少,除了前文提到的弗迪电池、因湃电池以外,宁德时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亿纬锂能、赣锋锂业也都在列。

其中,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于2023年10月27日在贵安新区投产。该项目一期总投资额为70亿元,设计年产能为3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

不过,宁德时代并非动作最大的电池企业。据统计,亿纬锂能在2023年至少公布了4个项目动态,其中有3个项目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0亿元。

除此之外,巨湾技研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于2023年10月底建成投产;蜂巢能源盐城基地于2023年7月26日宣布二期项目首条飞叠短刀电芯产线投产;瑞浦赛克20GWh动力电池项目于2023年7月15日投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新投建也在同步进行。仅比亚迪就公布了多个项目进展。其中,东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已经竣工;位于滨江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于2023年2月奠基;位于陕西宝鸡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也在2023年2月开工;此外,2023年1月,比亚迪智能新能源汽车综合测试场项目开工。

除此之外,舍弗勒、采埃孚、美的威灵等企业也公布了相关的新项目动态。

综上所述,受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汽车零部件厂商正在积极备战,扩大产能。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要警惕盲目投资扩产,尤其是电池领域。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入局者增加,锂电产业链大幅扩产,新增产能从2023年开始集中释放,产能过剩成为大概率事件。事实上,2023年已有电池厂商被曝出现订单不足、产线停工等现象。

外资Tier依然很愿意投钱

对于外资零部件企业来说,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如今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有力的竞争者,逐渐在他们的财务报表中占据重要地位。这让他们越来越重视中国汽车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加剧,不只是本土车企,本土零部件企业也很“卷”。“快被卷死了,(我们)同一套技术从年初发展到年尾,本土企业可能已经推出第二代产品了。”在2023年的进博会上,某外资Tier1工作人员一语道破外资零部件企业如今面临的压力。基于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外资零部件企业都在加码在华投资与布局。

在外资企业看来,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这里迫切地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来形成差异化优势。而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速度和成本,对外资企业的本地化研发、生产,以及服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相较于过往,单纯的“全球研发,中国制造”已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从此次统计可以看到,2023年,外资零部件企业新投建项目数量多,其中以采埃孚、舍弗勒、安波福的项目居多。此外,佛瑞亚、纬湃科技、威巴克等也公布了新的相关动态。

以采埃孚为例,2023年6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沈阳开工,项目投资额超过10亿元;2023年7月21日,公司宣布将在武汉投资建立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成立采埃孚汽车安全系统(武汉)公司,项目计划投资1.5亿欧元;2023年8月1日,采埃孚广州技术中心开业,一期投资额约7亿元;同日,采埃孚广州电子工厂也正式开工。

再看舍弗勒,位于长沙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的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于2023年5月18日正式揭牌;位于上海安亭的大中华区总部新研发大楼于2023年8月29日正式启用;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厂则在2023年11月正式启用,同时还签订新能源三期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投资额达2亿欧元。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新投资,更多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

这不难理解,外资零部件企业只有加强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及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变的趋势。(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Mina)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