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4月是属于车展的月份。今年,重回正轨的北京车展必然热闹非凡。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上汽集团经济运行部市场与品牌管理高级总监郝鸿博士,为大家梳理车展看点。
Q:为什么海外车企都在逐渐抛弃传统车展,比如之前举办的日内瓦车展?
郝鸿:日内瓦车展的影响力确实大不如前了,这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日内瓦车展连续三年取消或改变了举办地点,进而影响了其声誉。
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外车企都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们往往更重视在本国举办的车展,比如德国车企会把重心放到慕尼黑车展上。
第三个原因是,日内瓦推出了一些商务政策,导致很多富人离开了日内瓦。
第四个原因是,线上发布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产品活动化、活动产品化”,导致车企开始将一些发布工作转移到线上完成,线下车展受重视程度有所减弱。
Q:如果只能看5款车型的话,您会选择去看哪5款车呢?
郝鸿:首先,我会关注小米汽车。小米汽车对产品细节把握得非常好,比如手机支架和储物空间的设计,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研究。此外,小米汽车的穹顶设计也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同时保持了车内的通透性,这些都是值得一看的亮点。
其次,我会关注智己L6车型。它集聚了上汽集团诸多最新研发科技,是传统车企向智能化转型的代表之作。
第三,我会关注华为系的问界M7。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和鸿蒙智舱系统已经非常成熟,能够为用户提供流畅的驾驶体验。问界M7作为华为系的代表车型值得一看。
第四,我会关注理想L系列车型。理想汽车的外形和动力系统很有话题性,整体产品力值得肯定。
最后,我会关注凯迪拉克傲歌。作为合资品牌转型的尝试,傲歌在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化交互方面进行了快速迭代,值得关注。
这5款车型分别代表了新进入者、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华为系的影响力扩大、造车新势力的增程纯电演进,以及合资品牌的转型尝试。从某种角度看,它们代表了汽车行业的5个重要发展方向。
Q:本届车展上的主要技术看点有哪些?
郝鸿:首先,增程式技术和高压快充技术的应用备受瞩目。多款新车型,如问界M5和M7系列、阿维塔15和16、江淮瑞风RF8、理想L6、零跑C10和C16,以及吉利银河L5等都采用了增程式技术。
相关数据显示,增程式车型销量增长速度已显著超越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
同时,高压快充技术的推广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大多数纯电动车型在推向市场时,均宣称配备了800伏技术。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在10-15分钟内为电池充电至70%-80%的电量,极大地缓解了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在紧急情况或特殊的外出旅行时,快充技术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此次车展上,800伏快充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多款车型,如保时捷、小米SU7、赛力斯问界、智界S7、零跑C16、智己L6,以及极氪MIX等,均展示了其800伏高压快充解决方案。
另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本届车展的一大亮点。高算力芯片和激光雷达等先进配置正在加速融入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领域,高算力的智能驾驶芯片和激光雷达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无高精度地图,但配备激光雷达的方案;另一种是特斯拉的FSD无激光雷达方案。然而,以华为为代表的主流技术方案仍倾向于配备激光雷达。
再有,在智能座舱方面,高通8295芯片已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汽车行业,多款车型,如小米SU7、理想L6、领跑C10,以及智己L6等,均搭载了8295芯片。
最后,中国品牌的崛起和产业链体系的重构值得关注。随着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到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增加。智能电动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电动车市场的繁荣,而且逐渐渗透到燃油车市场。去年,一些自主品牌,如吉利、奇瑞和长安等在燃油车市场的份额有所增加。这主要得益于这些车企的产品成功地将智能电动车技术应用于燃油车领域,从而实现了技术升级和体验提升,同时保持了价格优势。
Q:以前车展会有很多概念车,今年概念车非常少,这是什么原因?
郝鸿:我也有同感。首先,当前的技术进步速度令人惊叹。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成熟度在短短一年内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这使得概念车所代表的未来技术方向变得不再遥不可及。因此,概念车在技术展示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削弱。
其次,新车研发速度也在大幅提升。如今,自主品牌能够在短短14个月内完成一次大改款,这显示出汽车行业在研发效率上获得显著提升。
以比亚迪为例,他们通过“小步快跑”策略,不仅保持了技术的跟进,还加快了新品的推出速度。在这种背景下,车企不再需要依赖概念车预示未来产品的方向。
上汽通用五菱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公司通过平台化的战略,进一步缩短了新品的研发周期。他们能够在7到8个月内就推出一个大改款,这种高效的迭代速度使得概念车的设计与生产变得相对滞后。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新车研发周期的缩短,概念车在车展上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同时,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也提升了用户对未来产品的期望值。因此,概念车如何向用户展示对未来产品的想象力,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可能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实际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上,而非投入过多资源在概念车的展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