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4年10月20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海外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增加百万辆 宁德时代设立香港研究院 斯洛文尼亚车企寻求加强与中国合作机会 极氪001登陆巴西市场 腾势品牌在新加坡发布 欧洲车市,还“香”着?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洲车市,还“香”着?

欧洲汽车市场是个“香饽饽”,这是尽人皆知的事。但是,现在前面却挡了一座“关税大山”。10月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赞成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45.3%的进口关税,时间长达5年。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是两难选择。业内对此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敌弱我强之际,正是最佳进攻机会。但反对声认为,面对不确定的关税政策,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优势大幅下滑。一场不太公平的对决,输赢难料。

从巴黎车展参展的中国车企数量不减反增来看,对于欧洲市场,中国车企势在必行。

中国车企或是“救火队长”

实际上,欧洲本土车企的处境并不理想。欧美车企因经营理念、股东压力等因素,往往以盈利为首要任务。而且相比中国车企和美国车企,欧洲车企在软件技术方面基础较弱,导致其向智能电动化转型时,无法“All in”。当电动车市场需求疲软时,欧美车企大多选择放缓转型进度,如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减少产能和软件投入。

为了保障盈利能力和降低成本,欧美车企针对欧洲地区削减产能并大规模裁员。据不完全统计,福特、特斯拉、大众汽车集团等跨国车企宣布的裁员计划涉及数万人。

欧洲汽车工业的全球地位也被中国赶超。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品独占67%的市场份额。

这一现状表明,欧洲车市或许需要中国车企推动当地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同时拉动经济和稳定就业率。然而,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的决定,使这一角色的实现变得复杂。

中国车企是否应该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业内对此存在分歧。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当前是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机会,“要趁对方低迷时进入。”目前,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对欧洲市场形成领先优势。同时,欧洲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非常薄弱,“现在是宝贵的窗口期。”

但是,欧盟这一决策使得中国电动车出口成本增加7.8%~35.3%。中国车企将面临的是自行消化关税还是提高售价的抉择。不过,有外媒报道,部分车企(如上汽名爵、比亚迪)已明确表态,短期内不会调整在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地区的售价。

资深汽车分析师钟师则持谨慎态度,认为现在是“最敏感、最不确定的时期”,不建议将纯电动车出口到欧洲市场。他建议研究插混车产品的出口路线,“出口带有燃油发动机的车型”,以规避政策壁垒。目前,欧洲插混车市场份额仅7%,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建厂、合资还是代工?

“双赢”的解决之道似乎已经浮出水面:中国车企在欧洲当地投资建厂,实现销地产。这一策略不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还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正如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所言,“我们不是要去掠夺人家的市场,而是去为当地的社会做贡献。”

那么,是自行建厂、合资还是代工?这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扩张时面临的战略选择。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具体采取何种模式,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战略意图来决定。

例如,上汽集团、比亚迪这类头部车企,当前欧洲销量或长远目标销量在20万辆以上,体量足够支撑建厂。或者,战略意图坚定要在欧洲市场立足的车企,在本地建厂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比亚迪已计划在匈牙利和土耳其两地建设电动汽车工厂,上汽集团也考虑在西班牙或其他地区建立其在欧洲的首座电动汽车工厂。这些举措彰显了头部企业在欧洲市场长期发展的决心。

蔚来此前曾被传要收购奥迪比利时工厂。对此,创始人李斌予以否认,“这不是给我们挖坑嘛,奥迪都养不起的工厂,我们哪养得起?”在盖世汽车分析师看来,像蔚来、零跑这种在产品力上领先,具备单点优势,但现阶段体量较小的车企,当前采用代工或者合资这种相对轻资产的模式更合适。

奇瑞则选择与当地车企合资生产的模式。今年4月,奇瑞与西班牙本土企业EV Motors签署了合资协议,计划利用日产汽车此前关闭的一家工厂,改造后生产Omoda(欧萌达)品牌电动汽车。该项目分两期规划,年产能将达到15万辆。

对于那些母公司与欧洲本土车企有深度关联的品牌,如领克、岚图汽车等,前期可选择代工或合资模式。领克母公司吉利集团是沃尔沃汽车的股东,可以借助后者在欧洲的工厂进行生产。而岚图汽车母公司东风集团与Stellantis集团、雷诺集团都有合资企业,这些关系都可能是其进入欧洲市场的有力支撑。

然而,选择何时进入欧洲市场也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麦格纳高管认为,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来说,越早进入欧洲市场,机会就越大。“中国主机厂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欧洲传统主机厂也在追赶,所以窗口期是很短的。”

尽管如此,部分车企(如东风集团)仍持谨慎态度,表示将基于欧洲的汽车销售前景来决定是否在当地建厂。长城汽车受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直接停止了欧洲总部运营。

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策略,产品力始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即便面临欧洲关税制裁的压力,强势品牌或产品依然能够赢得消费者青睐。

比如,今年8月,比亚迪和奇瑞欧萌达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实现了逆势上涨,分别攀升至品牌销量第30位和第37位。这印证了外媒的评价:“只要是好车,许多车主不会在乎哪国制造。”(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