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首份国家级3D打印产业发展推进政策发布。3月24日,中国首台3D打印概念汽车在海南三亚发布,该车从设计到组装完成仅耗时一个月,其中,3D打印阶段仅耗时5天。这些是否都意味着,我国3D打印产业将借着“工业4.0”的春风,迎来更宽广的舞台?
3D打印推动“工业4.0”革命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其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3D打印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为复杂结构金属零部件免去开发开模环节,一次打印成型,缩短新品开发周期,节省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目前,该技术已经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是3D打印技术重点推广领域之一。
作为推动“工业4.0”革命的智能化技术,3D打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目标,而现实中最接近该目标,也是对此目标的达成最有实际意义的就非3D 打印莫属了。有业内人士指出,在3D打印遇上“工业4.0”的当下,如果能将3D打印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其他先进技术融合发展,那么,3D打印将大有可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通过3D打印与大数据的结合,未来车企可以为不同身高、体型的人打造最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汽车座椅,甚至实现订单化的生产。再如,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在共同开发一款零件时,工厂之间通过数据传输,各自“打印”出零件,从而在开发期间实现“零物流”。3D打印的未来给人以无限遐想。
国家计划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在“工业4.0”的背景下,3D打印首份“国家计划”——《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发布。《计划》明确指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这无疑为我国3D打印产业注入了强心剂。
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吴晨涛表示,“国家计划”刚出台,暂时没有对于从事3D打印相关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不过,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两个关于3D打知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心项目,一个由北航重机王华明教授团那队领衔,一个由华曙高科许曙博工团那队领衔。可以看出,国家对于3D打印产业发展是极为支持的。
另外,针对目前3D打印产业发展过程中,材料成为瓶颈之一的问题,《计戈划》鼓励优势材料生产企业从事3D打印专用材料研发和生产,针对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3D打印专用材料。到2016年,基本实现钛合金、高强钢、部分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专用材料的自主生产,满足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业内专家指出,这将有力推动优秀的材料生产企业介入3D打印领域,弥补目前在3D打印材料制造领域仅有极少数企业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国内3D打印耗材成本较高的现状。
国内车企接受度不高
鱼然有了“国家计戈划”的扶持,促使不少企业纷纷投入3D打印中,但由于3D打依然存在诸多难以突破的瓶颈,国内车企以及零部件企业对于3D打印这一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及研发热情并不高。
吴晨涛介绍,3D打印的成本与产品的批量有直接关系。对于批量生产的零件,由于3D打印能省去其开模成本,更具成本优势。而对于大批量生产的零件,3D打印的成本则更高。换言之,除了个性化定制的汽车和汽车的前期研发,对于一般大批量生产的车型而言,采用3D打印技术在成本上是“划不来”的。而且,即使在零部件前期研发阶段使用3D打印技术,其所缩减的研发费用和研发周期都是隐形的,对于企业来说,其带来的成本效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另外,3D打印技术在原材料使用上也有所限制:市场上有1万多种化工材料,能应用于3D打印的仅50多种。因此,无论是主机厂还是零部件厂商,对于3D打印技术的应用依然保持着相对谨慎的态度。
对于不少本土的车企而言,3D打印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技术,鲜有企业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不少本土企业认为,这项技术并不像节能环保、新能源技术那么迫切需要,在该技术并不成熟的当下没有必要引入。
“目前来看,国内的外资及合资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国内的研发部门基本只做二次研发。而国内的自主品牌都们着当下的市场和技术进行竞争,忽视了诸如3D打印这样的前瞻性技术的储备。”吴晨涛说,“为了当下需要和为了技术领先这两种目的而进行的研发创新在效率上是有区别的。”看来,3D打印作为新一代工业“智造”技术,要进入成熟的汽车制造体系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芸 阮希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