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级论坛——201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圆满落幕。论坛深入探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思维,展望未来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的趋势,探索汽车产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呈现全新视野。论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球1000余名汽车领域精英的持续关注和深入参与,成为中国汽车领域最受关注的盛会。
论坛上,国内外重量级嘉宾云集,国际嘉宾包括世界汽车组织主席、秘书长,各国汽车协会负责人,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交通领域高级官员,国际著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高管,国际著名咨询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等;国内嘉宾包括工信部及相关部委官员,中国主要整车与零部件集团负责人,汽车相关行业企业高管,科研院所、学校专家和学者,协会年会代表,相关行业或组织的代表等。下文将提取论坛上部分焦点人物的演讲及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呈现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
中国拥有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
世界汽车组织OICA曾组织媒体发布会,分享全球汽车行业最新洞察和进展。可以看到,中国继续让人印象深刻,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而且汽车产销量在整个季度里面仍然是全球第一。因此毋庸置疑,全球制造商会来到中国建立起他们的业务布局。这是全球最具有活力的市场。
目前,中国的产销仍然在稳步增长,而且中国汽车行业对全球汽车行业有巨大的支持力度。在金融危机当中,中国汽车产业也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全球汽车行业正在保持稳步增长,去年共有8800万辆的销量,和前一年相比有3.3%的增长,市场趋势还是令人欣喜的。
世界汽车组织预计,2015年全球汽车的需求将持续3%的增长。具体来说,对于整个行业,现在也正在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另外一方面,俄罗斯可能会出现销售方面的急剧下滑,这主要是受到俄罗斯经济下滑的影响。看一下其他的地方,像北美,包括美国在内,现在正在面临非常强劲的恢复。
对于南美市场,现在属于历史上第一次下滑,或者说是数年来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下滑。对于整个中东地区的汽车需求,也是行业现在比较关注的。对于亚洲,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市场,均保持平稳增长,印度现在有了一些反弹的迹象。中国其实是从很多亚洲地区当中脱颖而出,它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这个增长是持续的,而且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
所以这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常态,可以看到,现在全球环保和排放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也正在推动传统的汽车行业走向一个新的常态。以此为背景,我相信本次中国汽车论坛的主题,也就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我深信,我们会在本次汽车论坛上见证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讨论,围绕中国汽车产业,以及中国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展开对话。中国现在对整个全球的汽车产业,都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而且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数,以及整个汽车的保有量,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释放。
中国经济向集约化发展还需努力
我们所希望建立的新常态,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用今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归纳,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第二句话叫做“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词都是用进行时,都叫“转向”。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两个“转向”的进度是不一的。第一个“转向”已经是事实了,说远一点,大概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就从10%以上的增长率,一个一个台阶地下来。到了去年的7.4%,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这是事实,现在已经在一个中高速状态下了。今后它有可能还要往下变成一个中速增长,稳定在这个状态下。
第二个“转向”说了很多,它的定语有很多,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粗放、集约增长,这个概念是苏联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就是在赫鲁晓夫的时候,曾经计划用3个“五年”计划赶上美国,搞了五年计划以后,就发现有问题了。增速在降低,技术差距、生活水平差距在拉大。
于是苏共就让经济学家研究到底出了什么事?最后经济学家给出的回答,就是增长方式有问题。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苏联的经济学家就从《资本论》中找到了这两个词,一些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把苏联的讨论引进来过。前一种是外延增长,后面靠效率提高的增长叫做内涵增长。
1995年的时候,我们发现经济里面重大的问题就是增长方式的问题。于是就进了中央文件,进了九五建议、九五计划。这个时候翻译用的词就是粗放和集约了,现在我们通常都用这个词。所以现在讲的好多问题,如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创新,技术创新,归结起来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粗放,过去太粗放了。
现在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这件事情,它还是进行时,九五计划规定的,到今年整整20年,并没有实现。那么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这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它已经实施,第二个特征我们20年没有实现,现在要赶快实现。会出现好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降速可能太快,就出现所谓的失速,飞机没有速度就出现问题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原来有好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是靠数量增长摆平的,如果数量增长减速了,我们又不能够用有效率的增长去弥补它。同样是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其实如果是靠资源投入的话,它的实惠远远是小于那个靠效率支撑的增长。因为都是1%的增长,你这1%,到第二轮的时候,你投入的大部分都继续投入了,所以其实是用不了的。因此我们需要用这个效率提高,来使这个减速不要太急。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们靠这个有效率地增长,能够解决碰到的许许多多经济、社会的矛盾,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新常态,是什么新常态?速度不那么高,但是效益有明显地提高,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而做到第二点,特别需要大家都把它装在心里,就是要靠努力,必须努力。
10个中国汽车产业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中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新常态。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常态就是:1.市场增长的新常态。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平均增长速度是7%,这就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2创新驱动新常态。以往主要靠引进技术来发展的路线,应该转为创新驱动和促进并重这样一个路线。3.中国汽车在技术发展方面的新常态,就是在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要和世界同步;法制管理新常态,就是科学立法,合理实施,执法严格。4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就是科学发展、协同发展。5.企业发展新常态。中国品牌必须能够和外国品牌全面竞争、共存,合资企业要从单纯引进技术向引进和研发并重转变。6.营销消费新常态。7.“走出去”新常态。要制定好立足于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走出去。8.互联网+新常态,互联网不可能颠覆汽车产业,但是会对汽车产业产生全面、巨大的影响。9.汽车社会建设的新常态。中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这是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产品普及带来的新常态。10.行业组织的新常态。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下,对于行业组织,或者是社会组织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除此之外,中国的电动汽车增长非常迅速,2014年共销售18000辆,同比增长了4倍。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了26000多辆,同比增长了280%。中国电动汽车的增长,主要是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德尔福加速本土决策
德尔福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原因就在于其一直坚持本土化的发展战略。这是德尔福在中国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取得成功的秘诀。从2014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平均增速是7%,德尔福的市场增速则为13%。德尔福不仅延续了以较高水准超出中国市场平均增速的表现,同时也将其制定为2015年的在华发展目标。
杨晓明表示,德尔福的本土化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点:第一、产品本土化,要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线;第二、人才本土化,中国所有基地的负责人均是中国员工;第三、研发本土化,加大中国新产品的开发和投资。截至目前,德尔福在中国已经建立了23个生产基地,布局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长春、武汉等重要汽车城市,另有三个全球技术研发中心,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强大的生产供货支持,也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零配件技术支持。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2014年,德尔福在华业务占据其全球销售额的18%,杨晓明希望在短期内能够将这一份额继续提升,甚至达到全球业务的三分之一。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德尔福中国在全球布局中的决策地位,让本土决策的过程不断加快,无疑成为德尔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提升?德尔福的选择是将四大事业部的亚太区总部全部搬到上海,这样可以随时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来做出应对,这是其他任何一家跨国零部件企业都未曾做到的事情。与此同时,占据德尔福半壁江山的德尔福电子电气架构系统事业部的全球总部以及德尔福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产品业务部的全球总部也已经落户上海,不断地将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引入中国。
“我们始终认为德尔福中国是一家中国企业,只有全面本地化才能在中国最有希望。”而基于对未来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判断,杨晓明表示,德尔福也将继续实行零部件厂商“跟着整车厂走”的战略,不仅在产能布局上不断扩充,而且还要进一步提升研发中心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方面的投资。
此外,基于2005年提出的安全、绿色、互联三大战略方案,德尔福也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和互联集成两大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不断持续完善这些系统的解决方案。杨晓明说,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和发展方向,德尔福从研发阶段开始,就将很多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放在了中国,每年都会有相应的专利申请。同时,鉴于国内整车厂的需求,德尔福也正在整合自身的优势,从而成为他们新能源汽车的系统供应商。
杨晓明透露,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上最为热销的数款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事实上都与德尔福有着紧密的合作。这同时也是德尔福本土化的一个例证:作为大型跨国零部件企业,德尔福与本土自主品牌的合作非常紧密,并且在其客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胡新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