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一提起“上海老师傅”,就能和上海制造、上海品质结合起来,足见上海工匠的影响力。如今的时代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社会也需要工匠偶像。
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维修组班组长任建新就是这么一位工匠偶像。28年的工作实践,他掌握了各种机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能针对产品特点制订工装与刀具设计方案、制造工艺、检测手段及陪产验证方案,尤其是在一些进口刀具的国产化、工装结构优化、刀具加工质量改进等方面获得了良好成效。
2011年春节前夕,上柴锻造车间内的一台俄罗斯进口4000T横轧机的大模数斜齿轮碎裂,由于该设备国内只有3台,无法采购备件,重新定做最快也要3个月,公司产品面临全面停产,任建新带领团队“火线救急”。碎裂齿轮形制特殊,滚齿机无法加工,齿轮铣刀和花键插刀也无处采购,绘制刀具、工装都由团队自行摸索完成。为加工齿形,任建新连续奋战了62个小时,一日三餐就在机床边凑合。“在零下3℃的车间里工作,我穿着棉袄还是冻得发抖,就像跟试验运转机床一起在‘跳舞’。”任建新回忆道。最终,团队赶在除夕之前完成任务,确保了企业后续生产的正常运转。
在任建新的心目中也有一位工匠偶像,那就是他的师傅陈祖权。2000年,任建新所在的部门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让全国劳模、机械工业技能大师、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陈祖权在全厂范围内挑徒弟,认真踏实的任建新被陈祖权一眼相中。“我师傅就是一个非常‘钻’的人,有什么问题就扑上去。我们的工作就是努力把每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耳濡目染,任建新成了公司里的问题“终结者”。比如,任建新团队发明了一种可更换刀片式的拉刀结构,这种刀具的公差仅为±7微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五分之一。这项发明不仅解决了微小齿形加工精度的难题,且大大降低了拉刀制造成本,还盘活了生产线上闲置的大型拉床。2016年,这位硕果累累的技师荣膺“上海工匠”称号。
在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任建新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要做自己人生中的‘工匠’,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那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并不一定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热情的时候,才能把工作做得细致,做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