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资产经营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近15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紧紧抓住地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业务模式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上汽资产经营公司已从最初从事单一的“资产处置”业务,发展成为拥有“资产经营”“创意地产”“节能产业”三大业务板块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企业。在深耕创新实践的同时,上汽资产经营公司建立起一支充满创新热情的团队。
以创新成就“无中生有”
上汽资产经营公司的初始业务是处置好上汽集团资产,可单靠处置不良资产无法为公司赢得充分的生存空间。从带领十几个人的团队开始,上汽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张国新琢磨的就是“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而“等”“靠”“要”的方式显然行不通。
上汽资产经营公司成立之初,创始者们就把“创新”写入企业文化,创新的基因也随之融入员工的血液。“上汽资产公司做创意地产、做节能产业,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但我们通过创新思维和努力拼搏,一步一步实现了理想。”张国新深切地感受到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活力。
2006年,上海市政府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此时的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上汽集团早年的配套厂房有不少面临动迁问题,如何在处置好这些集团资产的同时发展新业务,是张国新反复思考的问题。借力政策的春风和先天的资源优势,上汽资产经营公司进军创意产业领域。尽管起步十分艰辛,但员工们众志成城,在短短几年内成功打造了1933老场坊、花园坊等主题鲜明的创意园区。
如今,上汽资产经营公司已拥有1933老场坊、花园坊、幸福码头、钻石坊、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和灵石坊健康产业园六大创意园区,创意创业集聚区建设初步成型,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随着新一轮创意园区建设的推进和最新节能环保技术的引入,上汽资产经营公司旗下创意地产的功能将进一步延伸,未来将成为上海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展示和推广平台。
闯节能减排新天地
在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上汽资产经营公司密切关注着国内外节能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政策导向。“十二五”时期,节能产业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上汽资产经营公司提前布局,大胆试水节能产业。2009年,公司先后为上汽活动中心、上汽大众与上汽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上海商飞公司、大电气公司及东风本田汽车等大型场地提供节能设备的设计和安装。
然而,加装太阳能光伏板要求屋面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面对老厂房屋顶不能承重的难题,项目组改变思路,整车仓储仓库的顶棚成为突破口。2013年,公司在上汽临港、上汽大众南京基地等地完成了国家金太阳5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的建设。上汽大众南京基地的10.213兆瓦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首次成功申报了“世界最大光伏电站”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5年,上汽大众宁波基地的20兆瓦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又刷新了之前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5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井喷式增长。在上汽集团的支持下,上汽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上海安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安悦”)再次抓住市场机遇,进入充电桩领域。在短时间内,上汽安悦配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积极抢占江浙沪充电桩市场,现已稳居上海市场份额第一。2016年,上汽安悦新增了4000多根充电桩,还携手上汽乘用车开拓了新能源汽车“随车桩”业务。依靠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上汽安悦在平台、通讯、APP应用等研发和产品软硬件设计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上汽安悦APP的2.0版本也已推出,其不但简化了用户的使用流程,还在计费系统方面进行了更为科学、精确的改进。经过1年多的努力,上汽安悦在新能源领域已拥有70多项技术专利,在节能产业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机场拦下核心骨干
截至目前,上汽资产经营公司的员工规模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至近300人,仅去年,新加盟的员工数量就达到了120人。在挖掘创新人才方面,上汽资产经营公司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上汽安悦原先是上汽资产经营公司的一个节能部门,最早只有3个人,上汽安悦节能发展战略部副总经理陈雷田是其中之一。在加盟上汽安悦之前,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陈雷田正准备出国发展。为了招纳贤才,张国新亲自赶到机场拦下了正要登机的陈雷田。最终,陈雷田被张国新的诚意和企业发展愿景所打动。
有了优秀的人才,如何挖掘创造潜能、激发创新活力是企业必然面临的课题。为了进一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汽资产经营公司坚持推行全员培训,并搭建起一系列沟通交流平台。“如果你问员工是什么支撑着企业发展进步,80%的员工会回答:是创新。”总经理助理贾鸣表示:“上汽资产经营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多个平台鼓励员工创新,其中包括全员互联网培训、高校授课、创新论坛、兴趣小组、读书会等项目。”
从2005年至今,上汽资产经营公司的创新论坛已经举办了11届。在广受员工好评的创新论坛上,员工可以跨部门联合提出具体创新项目,这些经历头脑风暴的项目将在后期择优落地。从2015年起,上汽资产经营公司设立了创新基金,还打开了容错通道,为员工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每年举办的创新论坛创新案例大赛,以成果展示和竞赛评选的形式,更直接地将员工创新的意愿转化成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