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1年5月30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上汽要闻 打造上汽科技创新的崭新名片 享道出行助力花博会成功举办 “红色文化进上汽”暨“伟大开端图片展”揭幕 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成为展现中国智造魅力的窗口 上汽通用五菱助推印尼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制订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捷氢科技新园区启用,实现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自研自制

打造上汽科技创新的崭新名片

□ 本报记者 阮希琼

5月28日,随着PROME P3X燃料电池系统和PROME M3X燃料电池电堆的成功下线,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位于上海嘉定氢能港的新园区落成。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嘉定区副区长李峰等出席新园区落成仪式。

新园区的落成,标志着捷氢科技已经步入产业化全面提速的发展新征程,离“氢能驱动世界,捷氢引领未来”的愿景更近了一步。

新园区新目标

捷氢科技上海新园区拥有研发办公、测试验证、生产制造、氢气供应四大功能。新园区将进一步补全公司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核心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2020年,捷氢科技市场表现卓越,获得行业和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良好口碑,产品销量节节攀升,明星产品PROME P390燃料电池系统已经配套近20款车型。

目前,在研发能力方面,捷氢科技已具备从材料级、零件级到电堆、系统的燃料电池完整开发能力。

在制造能力方面,新园区生产线全面覆盖了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以及储氢系统的全系列产品。

随着新园区的落成,捷氢科技将通过规模化、批量化进一步优化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加速燃料电池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卡脖子”零件从自研到自制

膜电极是燃料电池中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被誉为燃料电池的“芯片”,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燃料电池的应用表现。长期以来,这项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导致燃料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拥有膜电极这一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制造能力,是国内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

经过多年攻关,捷氢科技具备了膜电极的自主研发能力。捷氢科技在上海新园区首次建立了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这意味着公司同时拥有了膜电极的制造生产能力,燃料电池核心零件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从制备浆料到涂布,直至7层产品压合下线,上海新园区的膜电极生产线实现了全自动化,引进了全球最高效的“间歇式”“卷对卷”直接涂布流水线,生产线速度达到5m/min,催化层厚度控制精度高达±5μm。这也是全球首条万台级“卷对卷”膜电极生产线,全面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全方位实现了膜电极的“超高产能”与“全自动化”生产。

迈进数字化生产时代

随着新园区的落成,捷氢科技迈入了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时代,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全面保障了公司“车规级、高性能、高可靠”燃料电池产品的高品质制造。

捷氢科技通过MES、WCS及AGV的配合,实现了燃料电池生产全过程的精确追溯。其中,关键工序都由机器人完成,包括自动堆叠、多轴联动、同步拧紧等。生产线全面满足精益化、柔性化、模块化和智能化要求,达到各产品共线生产、共享产能,在国内首屈一指。

与此同时,在智能物流方面,捷氢科技在上海新园区搭建起了智能化立体仓库,长41米、高18米的立体仓库贯穿1-3层,共拥有1000个库位,所有原材料通过WCS实现智能化管理,节约了大量占地面积和人力资源,提高了生产和存储效率。

站在新的起点上,捷氢科技将继续从核心技术研发的深度、量产产品迭代的规划、供应链国产化的布局、车规级零件供应商的引入这四个维度入手,不断提升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研自制能力,并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和降低产品成本,为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达成。

■新闻链接

5月22日,一场“科学红毯秀”拉开了2021年上海科技节的帷幕,捷氢科技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侯中军博士与叶叔华、丁文江院士和张文宏教授等25位在沪优秀科技工作者,在上海科技馆走上红毯,成为公众关注的明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