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1年6月1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上汽要闻 绘就数字智能绿色的“新上汽”蓝图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汽举办2021资本市场沟通会,强调要强化直联用户的能力

绘就数字智能绿色的“新上汽”蓝图

(上接P1)

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是这项技术的立足点。“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者可以调用汽车上的近千个传感器,从而开发出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海量应用软件。目前,已有1900多项原子化服务上线开放,可供调用。”上汽零束负责人说,“有了这套技术,上汽能更好地触达用户,让用户来驱动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进化,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

很快,在“零束银河全栈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一套让用户真正享受智驾乐趣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上汽集团IM AD智驾系统”孵化而出。

沟通会现场,一段视频引来投资者的啧啧称赞:一辆“伪装车”从上汽集团总部出发,途经威海路、延安高架路,再转到内环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在高速路上,“伪装车”对旁边驶过的大型车辆进行识别并主动避让;通过对复杂场景的判断,根据行车路线,聪明的“伪装车”还能自行上下匝道,全程“0接管”……这是“造车新势力”智己汽车带来的最新研发成果。

提升数字化体验,这套智驾系统为用户而生。“视频中的‘伪装车’行车里程超过20公里,拥有大多数驾驶者的日常通勤场景。”智己汽车负责人介绍。

去年年底,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官宣成立。这项被上汽誉为“一号工程”的项目,如今正集合各方优势,飞速成长。

“在创新转型过程中,更需要打开窗门,让用户的阳光照进来,真正地实现价值转化、更好地实现股东回报。”王晓秋表示。

转:聚焦用户“痛点”,做强电动车平台

“今天,是上汽集团整体转变的开场白。”下午4∶40,沟通会在王晓秋的发言中正式开始。

“充电5分钟,上海到苏州。”王晓秋介绍上汽“新一代电动解决方案”的亮点,让投资者颔首赞许。

对比数据显示:在2C充电倍率条件下,上汽新一代E2电池在5分钟的充电时间内,最多能增加135km续航里程,而比亚迪“汉”仅增加了45km续航里程,小鹏P7增加了47km续航里程,特斯拉Model 3也只增加了119km续航里程。

“新一代电池可以随时拆下来,进行更换升级。”上汽捷能负责人说,新一代电池的全面平台化,使得上汽自主研发的电池和电驱关键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并且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电池使用场景变为现实。

“E2电池将在今年年底逐步上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电池方案。”上汽捷能负责人说,“所有电池均实现了零热失控设计。可以说,上汽的电池‘超安全’。”下一步,上汽捷能的电动解决方案还将兼容800V电压平台升级和固态电池技术,使用户在车辆生命周期内,始终享用最新的电池技术。

目前,新能源电动车全年销量占汽车市场的比例仅为5%。可以说,新赛道竞争的“上半场”才刚刚开始。“对上汽而言,我们的机会还有很多。市场形势的变化在时刻提醒我们,必须重新认知用户需求,重塑自身竞争优势。”王晓秋表示。

上汽的“新动力”不仅仅瞄准纯电动车市场,更将目光放在了“全能源”市场。

在捷氢科技成果展示台前,一个银色的“大匣子”放在中央,乍一看,有点像发动机。当投资人走近一看,却发现它和传统的发动机大相径庭。这是捷氢科技最新的“拳头产品”之一,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X。

目前,捷氢科技已完成多款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的产品开发,功率等级涵盖30kW-140kW范围,并广泛应用于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以及轻、中、重型卡车等诸多领域,是国内匹配车型领域最全的燃料电池企业,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燃料电池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捷氢科技负责人介绍,展台上的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X的系统及电堆一级零部件已经实现100%国产化,可在30秒内实现-30℃低温启动,拥有10000小时的超高耐久性。“随着燃料电池产品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在‘十四五’末期,捷氢科技百千瓦级别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成本能够做到与大排量柴油机相当。”

新:发力智能网联,合作打通产业链

下午5∶00,沟通会进入高潮。“目前上汽已经投资了10家芯片企业,”陈虹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产业链开放合作。对投资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他也一一解答。上汽抢占“新赛道”的底气何在,是投资者们颇为关注的话题。而在此前的参观中,投资者们对上汽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的布局十分感兴趣。

在联创汽车电子展台,几个大小不一的零部件引起投资者围观,它们都是智能网联汽车绕不开的核心技术。“比如,这个产品就是智能汽车的大脑。自动跟车,该何时刹车、何时加速?前方有行人,多少距离开始自动刹车……都是由这个大脑实时计算,对每个动作进行决策。”拿着一个轻薄的“黑盒子”,联创汽车电子负责人介绍说。

在上汽,这个“大脑”被命名为iECU。目前,由联创研发的第一代iECU已应用于上汽荣威MARVEL X车型,为国内最早实现“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的量产项目,而最新一代iECU产品已在智己汽车的多个车型中完成定点。

据悉,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卡脖子”技术,联创已经完成了iECU(中央决策控制系统)、iBS(智能制动系统)、iEPS(智能转向系统)、iBOX(车联网智能终端)“4i”核心产品开发,成为国内首家完全成功量产转向、制动、智驾、网联终端等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科技企业。

技术变革迅速打破了汽车产业原有的边界。为了构建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上汽正在积极求新,加快开放合作的步伐。“上汽最大的‘资源’来自产融结合的生态朋友圈。”王晓秋表示,“这将推动我们不断拓展新的朋友圈,重塑产业生态。”

目前,上汽集团已经与华为、英伟达、Mobileye、TTTech等合作,形成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智能网联系统级解决方案。

谈起智能网联,还有项令投资者们颇为看重的技术——高精度地图。另一头的中海庭展台,一段科幻电影般的视频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画面上是一个虚拟港口,光标每移动到一个集装箱上,其重量、商品内容等信息都会自动显示;镜头每推移到一个路口,都能看到虚拟的通行与禁行标志。

这套港口数字孪生系统能够极大地助力港口智能化建设。而中海庭此次展示的另一大产品——车载时空数据大脑也引起了现场投资人十足的兴趣。

中海庭是国内首家完成车载众包建图技术和车云服务链路商业测试的企业,也是目前国内能够商业化量产高精度地图的四家企业之一。通过在AI大数据、高精密测绘技术等多个维度持续创新,中海庭的车载时空数据大脑在业内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地图绝对精度可达20cm,相对精度可达10cm。

在新基建、车路协同、智慧城市等热潮的催生下,传统图商、初创企业以及科技公司都在高精度地图领域“厮杀”。“布局越早的企业,越能把握先机。”有投资者表示。

目前,中海庭历时近三年打造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高精度电子地图数据生态智能工厂产品已经交付,第二代产品也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创造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就需要有“特长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汽集团已培养了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并为他们创造了更为灵活的机制。这些“特长生”,将助力集团加快创新转型步伐,为上汽集团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更亮眼的答卷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