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1年8月29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企业之窗 规范汽车数据安全 智己汽车“原石谷”上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10月起施行《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

规范汽车数据安全

□ 本报记者 顾行成

近日,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自从三个月前开始征求意见以来,很多新势力造车企业一直很紧张,因为这次的紧箍咒实在太紧了,甚至直接影响到它们未来的盈利模式。现在发布的实行《规定》,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有些条例一点都没有松口。”有业内从事信息安全工作几十年的专家告诉记者。

政策密集出台

“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规定来看,要完全吃透它,至少要先看明白三个法规,包括最新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以及稍早公布的《网络安全法》,这背后甚至还涉及《国家安全法》的相关条款。”该名专家告诉记者。

据了解,几乎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在8月12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汽车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一致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而在不久前的6月份,工信部还公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一旦其试行版本公告出炉,很有可能被视为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指南。

如果说,《规定》是紧箍咒,那么《意见》就是安全底线,“不管是《规定》还是《意见》,抑或是《指南》,都要结合起来看。”专家表示。

数据不再俯首可得

回想一下,以下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能帮零售经营者精准地筛选目标群体,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翻译过来就是,无差别收集你留下的各种数据痕迹,后台进行匹配之后,给你推荐相关商品。

“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通过智能车载硬件及智能手机实时获取线上、线下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还原用户的用车场景和生活场景,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特征和偏好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光收集还不够,我们要在虚拟世界里重塑一个数字模型,你做什么、喜欢什么,都能预测。

但从今往后,这些数据不再俯首可得了。

《规定》提出,汽车数据处理者在开展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中应坚持如下原则,包括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坚持“车内处理”“默认不收集”“精度范围适用”“脱敏处理”等原则,鼓励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促进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车内处理”指除非确有必要不向车外提供车内数据;“默认不收集”指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驾驶时默认设定为不收集行驶状态;“精度范围适用”指根据所提供功能服务对数据精度的要求确定摄像头、雷达等的覆盖范围、分辨率;“脱敏处理”指尽可能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等处理。

《规定》还强调,要求汽车重要数据应当依法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

把数据关进“规则”笼子里

“其实,相关新政的密集出台,对传统汽车行业的影响也一样大。以前,汽车销售经常用到的一个办法,即购买LEADS(销售线索),以后这样做可能就涉嫌违法了。”专家告诉记者,“嗅觉敏锐的车企,早就在经营私域流量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为303.2万辆,同比增长107%。预计到2025年,我国L2、L3级(在特定环境下实现部分自动驾驶的操作)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占全部汽车销量的50%。

那么,智能汽车到底采集了多少用户数据?“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的数据。”有专家表示。这些数据不仅包含驾乘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习惯、视频、音频等数据,甚至还包括车辆地理位置、出行轨迹、车内外环境数据等。

汽车数据处理能力日益增强、汽车数据规模庞大,同时暴露出的汽车数据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也日益突出。即使有人想反对数据滥用,也无从反对起。《规定》出台后,这种过度、无序搜集数据,甚至违规滥用数据的行为,终将会因为数据被关进了“规则”笼子。

未来,数据安全评估、个人隐私保护也将逐渐融入我们的汽车生活之中,汽车行业的“江湖”,将会变得既熟悉又陌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