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3年3月2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他山之石 锂价暴跌后,电动车只会更疯狂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锂价暴跌后,电动车只会更疯狂

作为工业产品,电动汽车一定会越来越便宜。

与其说电动汽车价格昂贵的臭毛病被特斯拉治好,不如称电动汽车价格下跌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自我修正。

2023年年初,特斯拉推波助澜,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问界、小鹏紧随其后;广汽、比亚迪随即加入战场;直至今日,更是有武汉直降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强势打响燃油车入局的响亮一枪。

对于讲究长期主义的车企来说,此时此刻市场份额的争夺远比眼前的利润重要。然而,如何尽可能地拥有价格竞争力,却是一件极为头疼的事。减配降价?增配保价?当大部分车企掀起“价格内卷”,如果哪家车企躺平不作为,无异于“触犯众怒”。

只不过,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打价格战不是目的,如何获取更多消费者青睐,才是这场战役的目的所在。

好消息是,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新能源车企有了一个体面的降价理由,品牌形象能够有所保全。而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市场格局变化等,真的可以体面收场吗?

碳酸锂价格下跌已成定局

“碳酸锂无论如何都要大幅降价了,因为市场需求远远不如预期。”

3月2日,李想发布微博宣称,1月份和2月份的乘用车上险数同比下跌超过2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占比超过30%。换言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的处境并不好。

消费者“观望”,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萎缩,负面情绪沿着供应链向上发展,动力电池企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等都将受到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实际上,不仅仅是因为短期市场供需发生变化,才导致本次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另外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就充当了一次“导火索”的角色。

具体而言,“锂矿返利”计划的核心条款是:未来三年内,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但签署这项合作协议的车企必须承诺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给予宁德时代。

在动力电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宁德时代,似乎更早一步判断出碳酸锂价格的单边下跌。而此时如釜底抽薪一般的操作,更是在其进一步绑定车企的同时,将价格大战的战火蔓延到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

当然,推波助澜的还有各种坊间消息的刺激。

有关钠离子电池的消息频出,尤其是中科海钠与江淮汽车合作的量产车型亮相,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再加上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愈加成熟、锂矿资源再次被发现,以及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过剩等,这些都成为“压在骆驼身上的一根稻草”。

更不要说,国家层面也在出手。如此结果就是,留给碳酸锂等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只有一条路——回归价值本身。

关于价格规律,经济学如此定义:在一定或特定的时间内,某一商品或某类商品所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攀升,带给碳酸锂价格刺激的同时,更令其价格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的价值。所以,现在的价格变化,除了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之外,也是价格规律的一种体现。

至于会不会造成资本市场的“踩踏”事件,目前只能自求多福了。

整车成本,下降几何?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经表示,锂价格会在今年下半年回归到35万~40万元/吨的理性水平,今后比较合理的价格平衡点可能在20万元/吨左右。

这与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不谋而合,而20万元/吨的价格,似乎就是碳酸锂价格的最终归宿。

那么,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降,整车成本究竟能够削减几何?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碳酸锂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一种,按照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不同的配比,用量也有所不同,成本占比自然存在差异。再加上模组封装、Pack集成、人工成本等,若仅仅根据碳酸锂价格波动去定量计算动力电池成本变化,难度很高。

不过,我们可以估算一下,2022年第一季度末,当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至高点的时候,三元电芯的成本在950元/kWh,磷酸铁锂电芯成本则在800元/kWh。按照单车电池包平均70度电计算,相当于单车三元电芯需要66500元、磷酸铁锂电池需要56000元。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碳酸锂在动力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为10%-15%。

那么,当其60万元/吨的价格下降到20万元/吨,则意味着三元电池单车成本下降2216~3325元,磷酸铁锂电池单车成本下降1866~2800元。

从计算的结果来看,碳酸锂对整车成本的影响,似乎没有想象中的大。但不要忽略,碳酸锂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数据显示,在碳酸锂价格下滑的带动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等环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如此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必然会形成一个可观的成本削减。

毕竟箭在弦上,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场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不可避免。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战役中,动力电池不能成为各家车企厮杀的短板,至少会被拉回到同一水平,让更多新能源车企拥有一战之力。

动力电池,不再是阻碍

去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市场上总是能够听到“电池厂商绑架车企”的论调,其中以宁德时代的争论声最大。

短时间内,各大车企纷纷响应,或筹办自家的电池工厂,抑或是积极寻找二供、三供。广汽、蔚来、小鹏等如同革命先锋军一般,向着固有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发起了一次次冲锋。

如今看来,这些行为已经初具成效。

商场如战场,博弈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

车企们的这些动作背后,与其说是想要自研自造动力电池,不如将其解读为瓜分动力电池产业的话语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现金回流,使得车企可以放开手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与积极性。

另外,车企如此一番连消带打之后,宁德时代当然会有所顾虑,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也会惶恐不已。只有这样,产业链对市场才有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各方的努力下,上游原材料价格终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动力电池市场价格因此逐渐恢复正常。

毫无疑问,就如今的市场环境而言,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场不会允许动力电池的高昂成本继续充当增量发展的绊脚石。

而动力电池的问题解决之后,新能源汽车将会正式进入“白刃战”阶段。还是那句话,时代大势如此,而且市场也需要这样一场血与火的战役,以便区分出谁是良币,谁是劣币。

除了近在眼前的价格战之外,接下来,各大车企还将面临产品守卫战、技术攻坚战、品牌阵地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体面收场?或许只能是“你死我活”吧。 (文章来源:C次元 作者:张之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