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上不断投入之外,中国车企未来主要的发力点。”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记者就本届展会出现哪些变化、在智驾智舱领域看好哪些技术、L3级自动驾驶何时才能真正应用、中国车企未来主要的发力点等问题,采访了J.D.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
今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是“拥抱汽车新时代”,与2021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拥抱变化”一脉相承。两年过去了,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杨涛:第一,今年的上海车展是新冠疫情之后首个A级国际车展,规模确实很大,整个电动化的浪潮与2021年相比,来得更加猛烈。本届上海车展,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车和插混车)参展占比近70%,大大超过了2021年上海车展的40%。各个展厅发布的新车主打电动化,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车企都在拥抱汽车电动化新时代。
第二,明显感觉到自主品牌的崛起。这两年,特别是今年自主品牌整体发力非常明显,不管是在新车发布数量,还是汽车外观、造型、设计、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合资车企相比,完全占据上风。可以说,自主品牌更加大胆,更富有创新。
第三,自主品牌向上变得更加扎实。除了产品本身被赋予的科技感、豪华感之外,很多自主品牌发布的新车中,有不少已经接近量产。大多数新车将在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陆续上市,在未来几个月内就可以在马路上看到,而不只是像早年,大家玩一些概念而已。
在智驾智舱领域,预测一下有哪些技术或将得到广泛应用,或者有待进一步提升?
杨涛:去年,在J.D. Power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TXI)中,调研了消费者对42个科技配置(其中,与智驾相关的配置有18个,与智舱相关的配置有24个)的体验。研究表明,厂家在不断堆料,但消费者并不认账,真正能够感知到的装配率平均只有28%。这只是第一层的数据。可想而知,后面的真正的使用、再购意愿将是一层比一层少。
首先来看智舱,智舱的很多功能接纳已经从早期的创新者到了早期采用人群,目前有30%-40%的人群在应用智舱。消费者对智舱的抱怨在于出错,比如语音没有识别出来,但因为没有安全性上的顾虑,容忍度比较高。像数字钥匙、具有车家互联功能的配置逐渐受到增换购主力消费人群(95后)的青睐,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为大家普遍接受。
再来看智驾,智驾中只有两三个配置到达了早期采用人群。背后的逻辑是,很多用户对智驾科技功能配置难以使用、不易使用而增加不少抱怨。智驾与安全相关,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和日常驾驶不太一样,就会对这个功能产生安全性上的顾虑。不过,与安全相关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倒车预警、自动泊车辅助等装置将会越来越多地上车,被大家所使用。至于真正意义上的高阶辅助驾驶,还需要时间和数据的积累。
在自动驾驶方面,过去车企都比较高调,但最近都比较低调,L3级自动驾驶何时才能真正落地?
杨涛: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智能驾驶之前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大家对各种技术路线能否走通存在顾虑,有一些摆动和犹豫。现在,技术路线逐渐趋同之后,后续的发展就会快起来。
第二,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还涉及消费者真正使用意愿的问题。对于很多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要消费者习惯使用,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技术路线方案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也需要一些时间。
第三,涉及法律法规、责任认定的问题。高阶辅助驾驶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为此,部分主机厂开发了一些预警功能,如双手脱把时间长了会退出,但普通消费者对于两者的差别,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我们也很遗憾看到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L3级自动驾驶何时才能真正应用?很难讲,各种预测都有。比较悲观的观点是,还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实现。当然,也有比较乐观的观点。从去年TXI的研究结果来看,用户对与智驾相关的科技配置使用率不高,L3真正实现真的还需要一些时间,这需要持续关注。
在智能化、电动化进程中,企业未来的发力点在哪里?
杨涛:第一是用户体验。无论是屏也好,还是背后的芯片也罢,智舱硬件的同质化已经非常明显。目前,堆砌配置是行业普遍的做法,但用户感觉不到你用了多少颗芯片,他们只想知道这些功能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智能化已成为各大品牌争相逐鹿的重要赛道。用户对于先进技术配置的接受度逐渐提升,不仅为各大汽车厂商注入了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也使得整个汽车行业向智能化迈进的步伐更加坚实。对汽车厂商而言,研发创新仍需围绕用户体验展开,更好地将科技配置与用户价值相结合。2022年,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先进技术配置的总体体验更满意。智能座舱的易用性体验最好,并在有效性、实用性和响应速度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反映出智能座舱的先进配置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和有价值的功能;而智能驾驶的整体体验较去年虽有所增长,但在实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体验满意度均不及智能座舱,并且消费者对界面的满意度出现了下降。这反映出智能驾驶渗透市场的过程中,消费者对配置的功能性更加重视,厂商在提升智能驾驶渗透率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提升智能驾驶配置对用户的价值。同时,厂商应在用户培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让消费者更加高效地学习使用先进技术配置。基于场景洞察用户所需,方能促使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出海这条路,以前是“蓝海”,现在是不是成了“红海”?
杨涛:另外一个发力点是车企出海。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很“卷”,所有人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市场,那为什么眼光不往外看?在与国外同事交流中,他们看到中国车企进步非常快。中国车企的未来不可能完全在国内市场,一定是在全球市场,以更广阔的国际视角看现在的市场格局和勾画未来战略,这也是如今中国车企必须思考的一点。
去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出海远远没有达到“红海”的程度。与走在国际化前列的日本、韩国等车企相比,自主品牌出口数量在车企总销量中的占比、产品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上有太多地方需要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车企出海大有可为。中国车企最终会打造出全球性的品牌,就和今天的丰田、现代一样,已经不是单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而是全球化的品牌。当然,中国车企走出这条路,需要面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也会有一些地缘政治等条件的约束,走起来也比较困难,但还是有大把的市场机会。这一步,你跨出去了,才知道接下来第二步、第三步怎么走。这也是J.D.Power 5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专注全球消费者洞察研究,进行全球对标,帮助车企真正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本报记者 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