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3年7月9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声音 如何把握Gen-AI“危”与“机”?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把握Gen-AI“危”与“机”?

BCG(波士顿咨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商业战略咨询机构,客户分布于世界主要商业地区,涉及诸多行业。BCG与客户密切合作,帮助他们辨别最具价值的发展机会,应对至关重要的挑战,并协助他们进行业务转型。在为客户度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中,BCG融入对公司和市场态势的深刻洞察,并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面紧密协作,从而确保客户能够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其成长为更具能力的组织并保证成果持续有效。

2022年年底,ChatGPT正式发布。在短短几个月内,无数用户和企业客户竞相入局,探索如何运用Gen-AI提升效率和价值。

Gen-AI在提高企业生产力、破除技术限制的同时,也将带来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的革命,甚至对所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我们认为,CEO的首要任务不是沉迷技术研究,而是要聚焦三个关键问题,深入分析Gen-AI对企业和行业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危”与“机”,才能顺势应变。

问题一:如何运用Gen-AI提升企业势能?

Gen-AI凭借“低代码、无代码”的优良特征,将促使有需要的企业大力布局。应用Gen-AI能直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每家企业都可以这么做,因此不加区别地应用Gen-AI,并不能帮助企业突围制胜,反而会因为巨大的技术投入而拉高成本。这又该如何解决?

找准最佳的价值切入点

在上述情况下,运用Gen-AI放大企业自身的关键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CEO要做的,就是准确识别企业价值链上最佳的切入点,确保Gen-AI能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发展质效。

例如,在生物制药领域,缩短专利研发时间是最快提升专利价值的途径。生物技术公司Insilico Medicine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利用Gen-AI,使药物研发时长从原先的20年缩短至不到30个月就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获得了价值回报。

明确下一阶段的技术策略

找到切入点后,若要加快Gen-AI应用实施,大语言模型成为关键。CEO要会同技术团队明确下一阶段的技术策略:是微调现有模型,还是训练新模型?

微调现有模型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成本可控。对已有的模型进行微调的成本大约在1915到7418美元之间,节流效应明显。二是效率较高。微调所需时间较短,投入试验的速度也快,可以有效减少内部资源消耗。当然,微调模型的短板显而易见,模型训练不得不依赖企业既有的数据信息,Gen-AI的创新度将明显受限。

若训练新模型,好处显而易见,它可以跳脱既有模型的束缚,给予Gen-AI更大的成长空间。与此对应的却是高昂的成本。据估算,谷歌大约投入了1000万美元训练语言模型BERT,OpenAI对GPT-3的单次训练投入也达到1200万美元,而一个成熟的大语言模型往往需要多次训练,这就意味着多轮投入。当然,如果企业价值链上确实存在能够“四两拨千斤”的Gen-AI切入点,用短期投入换长期回报,无疑是值得的。

首先,明确已有模型是否具备期望的功能?若已具备,则采取微调现有模型策略。其次,通盘考虑模型性能、预算、人才、安全等因素,若预算有限,在确保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可尝试使用相对便宜的开源模型,但这种做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若预算充足,可向专业的大语言模型供应商进行定制化采购。

若现有模型不具备期望的功能,就必须训练新模型。此时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是否有足够的预算和人才支持新模型的开发及运营?若答案是肯定,则推动实施。不过,考虑到成本、技术、人才等门槛,有能力走这条路的企业往往是头部企业。若答案是否定,我们建议CEO“曲线救国”,和大语言模型供应商达成合作关系,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获得相应支持。

切实做好投资规划

CEO要充分评估企业开展Gen-AI技术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特别是风险,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时机是否恰当?若过早投入,短期内有可能导致专业人才缺口、企业成本抬高,长期还会出现技术过时等问题。

技术是否可靠?Gen-AI的模型算法和智能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成的结果难免存在偏误。

长期能否制胜?过去,Gen-AI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公开的。随着这项技术逐渐关涉企业竞争力,商业机密度持续增高,开源模型已远远落后于市场上最先进的方案,CEO若决心投资,要充分预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Gen-AI军备竞赛”中能否突围制胜。也因此,CEO必须加快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战斗力高的技术团队,确保企业发展始终跟得上技术变革。

问题二:如何协调Gen-AI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

Gen-AI除了革新企业生产力之外,同时冲击,甚至颠覆社会和企业生态。为确保企业和员工能较快适应,CEO在短期内要着力推动两大方面的转变:一方面,重塑岗位职能;另一方面,优化运营模式。

重塑岗位职能

CEO要意识到,Gen-AI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容易激发企业员工的“忧患”情绪。因此,在积极布局Gen-AI的过程中,更要加强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消除员工“被取代”“被裁员”的担忧,平衡好Gen-AI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技术伦理。

与此同时,CEO要重视“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结合实际重新梳理相关岗位的职能定位,制订新的企业人才规划,确保企业员工能用、会用、善用,保障人才竞争优势和Gen-AI的投入产出效率。在这一方面,CEO可以试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Gen-AI投产后,管理人员应如何避免员工吃“大锅饭”?

CEO如何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普通员工适应并掌握“AI增强”技术(指人脑与AI相结合,相辅相成、合力工作)?又如何确保管理人员管得住、管得好“AI增强”型队伍?

企业该如何设计培训和招聘计划,成功打造出一支派得出、用得上、靠得住的新型员工队伍?

优化运营模式

一方面,加快技术和研发集中。考虑到敏捷模型的长期重要性,企业要加快推动IT和研发部门集中,并配备大语言模型专家,确保模型可定制、数据大集中。分散、孤立的数据将导致Gen-AI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加快技术和业务融合。考虑到数字技术日益重要,企业应设立或招揽如“首席AI官”等专业人才来督促进展,并积极组建以部门为中心的跨职能人才团队。

问题三:如何防范Gen-AI带来的潜在风险?

目前,Gen-AI因技术局限,无法判别其自身产生信息的真伪,加上大多数使用者对这项技术的了解有限,导致其应用必然存在技术、业务,甚至道德风险。此外,Gen-AI的使用也有可能造成侵权、数据泄露、结果偏误、欺诈诱导、能耗加剧和环境破坏、能力过剩(指Gen-AI所具备的非预期中的功能,会增加其不可控性)等后果,这些都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CEO,要充分认识这些潜在风险,从三个方面做好应对:

完善制度建设

以制度形式明确AI使用的安全性要求,把使用权关进制度的“笼子”;要建立定期跟踪监测机制,掌握企业的AI试验开展情况,避免可能导致信息暴露的试验;要建立健全审查审核机制,保障企业数据机密性、客户信息隐私性、发布内容合规性。

加强员工培训

一方面,指导员工在自身专业认知范围内科学使用AI,确保所使用的数据是员工本人完全理解的,并且不存在敏感性等风险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员工时刻树立批判和怀疑意识,充分考虑AI技术的缺陷和生成结果的偏误,防止对结果以及自身能力盲目自信。

强化自律管理

BCG首次提出,并鼓励CEO们要积极思考“负责任AI(RAI)”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快建立、传递“负责任AI”理念。充分认识AI的技术局限,通过发出倡议、规范信息发布流程等措施,科学干预和纠偏。在信息使用上,企业管理者要告诫员工,不在公共性的AI工具上输入或共享敏感信息,造成泄密风险。但是,由于大语言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披露实在难以避免,这就需要管理者动态跟进,努力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