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课题报告《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报告》指出,高阶智驾已经迈过“尝鲜期”,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向10万~2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普及。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1倍。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市场层面,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报告》显示,有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而对于部分年轻消费者来说,智能化体验甚至已经超越传统汽车性能指标。
制高点:城市NOA量产
在独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市场,Momenta、华为、元戎启行等企业已成为市场上最主要的参与者。而且,随着高速NOA的规模化应用,行业的竞争焦点正转向技术难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复杂的城市NOA领域,领先车企均将城市NOA量产作为智能驾驶水平的制高点。借助快速迭代、软件算法人才优势及智能化竞争加剧等发展优势,国内企业已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市场引领者。行业通常以搭载量作为未来企业量产领先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截至2024年年底的历年城市NOA搭载量中,Momenta、华为(Hi模式)、元戎启行占据市场前三。其中,Momenta占据五成以上市场份额,领跑市场。在定点项目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Momenta已与数十家国内外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定点车型预计会超过100款。其中,已量产车型有26款。华为(Hi模式)依托与长安、北汽、东风、比亚迪,加上后续上汽、广汽等车企的合作,以及元戎启行在长城汽车的上量,预计国内城市NOA市场将加速向头部企业集聚,市场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制约点:高质量数据匮乏
在研发上,车企层面,凭借车型少、与IT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以理想、小鹏、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多数选择全栈自研,加速高阶智驾量产应用和升级。尤其是在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领域,三家企业均在自研AI芯片,蔚来、小鹏已成功流片,为软硬协同构建高阶智能驾驶生态提供了较好基础。但是,面对美国对华先进制程限制,他们将会面对较大的挑战。传统车企也纷纷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
《报告》指出,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在智能驾驶技术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以英伟达Thor芯片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将有可能面临出口管制风险,自主研发芯片进程也可能因为工艺制约受阻。
其次,高质量数据的匮乏正成为制约其体验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
中国凭借庞大的消费市场、技术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已经培育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智能汽车市场。《报告》显示,全球汽车智能化发展呈现区域性差异。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海外市场都呈现出相对保守和放缓的发展趋势。(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