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0年1月10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专题 去年在华跨采发生四大变化 车身内外饰研讨会暨汽配加油站活动1月举行 美国汽配展为汽配商觅商机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年在华跨采发生四大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在华所举办的各种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综合性采购配对会大约为30场,这一数据较2008年有了一定下滑。采配会举办次数的减少是否与采供双方参与积极性降低有关?通过这些采配会,采供双方在各自的需求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访了颇具办会经验的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他向记者表示,相比2008年,2009年采购商在华跨国采购主要发生了四大变化,其中供应商是否能够及时供货最受跨国采购商关注。

采购要求愈加严格

陈文凯指出,第一大变化体现在跨国采购商对华采购要求开始愈加严格。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并未使包括麦格纳、菲亚特等在内的知名采购商改变其在华采购目标,但这些采购商均表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们特别关注供应商是否能够及时供货。菲亚特中国采购总监蔡正东曾表示,相比以往重视供应商产品质量和价格,目前菲亚特更注重供应商的诚信度(如能否及时供货)以及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在盖世汽车网去年12月举办的采配会上,某家采购商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非常苦恼,供应商无法兑现之前及时供货的承诺。而原因则在于,他们正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内市场。当记者提出如何应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时,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如果还是无法整改,将把该供应商剥离出其供应链体系。

配套出口需求量降低

该采购商提出的无法及时供货的原因正是去年跨国采购的第二大变化,即国内供应商配套出口需求量降低,开始将目标转移至国内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1月份,国内汽车市场产销已突破1220万辆。火爆的市场给本土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这就使部分原专注于海外市场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浙江台州云环郑氏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国贸部经理郑鼎表示,过去该公司70%产品均销往欧洲,导致公司整体业绩受到影响。如今,公司正在购买设备转型国内市场。另一数据也显示,去年1-9月份,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为20.19万美元,同比下跌19.96%。

陈文凯告诉记者,除国内车市火爆因素外,众多国内的合资及本土整车企业已开始将寻求供应商的目标圈定在国内市场。如广州丰田目前正在华寻找转向柱等零部件供应商,未来几年间,其在华的采购比例将从现在的5%提升至30%,逐步接近其在欧洲的采购比例。而去年一年,有多家国内整车厂在盖世汽车网组织买家见面会现场招募供应商。这些整车厂在华采购热情的激增也在某种程度上使跨国采购变得更加艰难。近期,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公司来沪举办采购配对会,却遭遇了鲜有沪上本土供应商问津的尴尬。

部分采购目标转向韩国

国内本土供应商对于国际买家的态度开始转冷,使包括通用、宝马、PSA、博世等在内的知名采购商开始将采购量中的一部分从中国市场撤离,转向韩国市场,这也是去年跨国采购发生的第三大变化。陈文凯估计,有此念头或正在实施的在华跨国采购商比例达到了70%。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因为韩元的持续走弱降低了跨国企业的采购成本,这些采购商纷纷扩大了从韩国的订货量。如去年9月,韩国零部件供应商LS Mtron公司对外透露已获得通用汽车集团1.2亿美元的订单,LS Mtron将向通用汽车供应燃油高效车型的空气冷却软管。

另一方面,韩国政府对于该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走出去也给予了较大的扶持,并定期举办定位于政府层面的各类汽车采购配对会,仅去年就举办了10多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记者发现,国内每年举办的各类汽车采配会中,国家政府出面支持的会议与韩国相比可谓是凤毛麟角。规模较大的仅有上海跨国采购大会汽车零部件分会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CIAPE)。而其他一些采配会大都由地方政府及民间机构所举办,其权威性及对国外买家的吸引力就相对逊色一些。在此方面,我国政府还应向韩国政府多学习。

采购产品层次提升

从上述三大变化中不难看出,去年跨国车企在华采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些变化或许是对前些年跨国采购热的一次降温。对此,陈文凯表示,不必完全持悲观态度,还应看到其中令人欣喜的变化。比如去年跨国采购商在对华采购产品上也开始发生转变,克莱斯勒、丰田、宝马等国际大公司都表示,要加大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采购量,并且逐渐由过去采购车身、车灯、车椅等装饰件向汽车电子和底盘、发动机方面发展。这一信号预示着,跨国采购商对于在华采购的产品已开始从低附加值产品向中高档产品过渡。

陈文凯表示,盖世汽车网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变化,在2009年间举办了多场专场采购配对会,并同期举办技术研讨会,这些采配会涉及汽车发动机及部件、汽车底盘、汽车电子电器等。通过这些分类型的专场采配会,采供双方的需求更加明确,对于采购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昆山凯迪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汽车电子电器采配会上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采配会上结识了凯晟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及国内另一家整车厂,并就点火线圈项目进行了洽谈。但陈文凯指出,这类采配会也存在着弊端,如某家采购商在多个领域都有采购需求,如果过多频次参加此类采配会,长此以往,采购商也会厌倦,今后盖世也将在此方面多加考虑,逐步予以完善。 林芸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