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7年前,曾在上海威海路汽车汽配街首创现代汽配超市模式、被称为“威海先生”的上海汽车汽配商厦董事长、总经理李培昇,曾主持召开了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研讨会。李培昇和与会的领导、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预言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进入中国百姓家庭的日子已指日可待。如今,汽车进入中国普通百姓家庭已然梦想成真。
汽车产业是一把双刃剑。然而,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尾气渐成公害,这也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这些现象引起了李培昇的高度关注,去年底,李培昇在《文汇报》发表了《汽车文化塑造是一项社会工程》一文。该文坚持以人为本,从汽车发展具有“双刃剑”效应、服务推动经济增长、汽车文化是社会工程、汽车文化的提升离不开低碳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汽车文化的实质,全面阐述了塑造汽车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期专稿特稿版转载此文,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探讨。
汽车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到2009年底,我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其中私有汽车保有量2605万辆,全年汽车生产1379.5万辆,为世界第一。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逼着”公路、高速公路加宽加长,又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难题。
过去我们曾经说美国是“四个轮子上的国家”,消耗了过多的资源。现在,我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汽车制造、汽车“生产链”对经济的拉动,汽车使用及对城市产生的影响,驾车文明及驾车者健康等等,都在催生着一种汽车文化。这种文化与城市文明同步,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的发展又促进汽车文化的塑造和传播。认识汽车文化,理解汽车文化,从汽车文化中领悟其中的关键点,寻找发展汽车文化的生长点,对汽车业的发展,对相关“生产链”需求的拉动,对驾车者文明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汽车产业的布局和开拓,都大有裨益。
汽车发展具有“双刃剑”效应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消除城市与乡村差距的最重要工具是汽车。发达国家是“车轮上的国家”,它因此而傲视全球: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汽车,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是因汽车而得到发展。
纵观我国汽车发展,尤其是新时期汽车业的发展轨迹,我国已将汽车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许多省市将汽车列为第一支柱产业。汽车业发展具有“双刃剑”效应。由于有车,人们的活动半径大大扩展,“远亲”成为“近邻”,效率、效益成倍提升。汽车业集成着钢铁、橡胶、石油、发动机、电子、计算机、软装潢等一系列产业,它是仅次于房地产业的“第二长生产链”产业。同时,汽车带来了污染、道路拥堵、停车场地的不断扩大、车辆肇事等,折射出汽车业发展的负面性。低碳经济的要求,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自行车代步及“自行车文化”。其实,自行车替代不了汽车,汽车文化依然是现代社会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如何定义汽车文化?笔者以为,所谓汽车文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汽车的研究、生产和使用过程及其所涉及的与群众衣食住行休戚相关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新型理念、标准、价值观;汽车文化集科技创新、产业配置、习惯道德等方方面面于一体。简言之,汽车文化所展现的“健康、时尚、快乐”,是人类智慧和生命现象的显现。
服务推动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汽车生产涉及钢铁、橡胶、仪表、计算机等多个产业。更多产业则体现在为相关生产而准备、组织的服务业中。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V·福克斯第一次提出了“服务经济”的概念。“服务”已成为产业融合的黏合剂。当产品与服务的边界及产业间的边界相互渗透时,产业链得到细分和重组,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创建出更加社会化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这是“服务”推动经济增长的内涵所在。
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的前端”,即研发、设计、标准确定;“生产的中端”,即制作、装配、调试、破坏性试验、总装出厂等;“生产的后端”,即品牌树立、销售(批发与零售及销售网络组织、方式确定)、服务(金融、保险、咨询、租赁、法律等)。汽车制造和销售服务的过程,同样涉及这些方面。汽车服务业是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支持性、基础性业务及相关业务的延伸,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全球汽车产业的利润从整体价值分布上看,大部分在下游,也就是说,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占整体利润的不到50%。而来自新车销售、二手车销售、汽车金融、汽车配件、汽车租赁、汽车服务等汽车整体市场的利润非常大。与成熟发达市场相比,中国汽车市场的整车销售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而汽车服务业的收入贡献却非常少。在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中,除掉汽车整车利润后,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_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汽车服务业已成为国外汽车制造商的主要利润来源,尤其是汽车美容产业被视为一座“金矿”,构成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就中国汽车产业现有规模而言,理论上应该有超过2000万人的汽车服务从业者,而目前实际还不足200万人,可见其中的产值、税收、就业人数、区域经济规模等方面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近年来,中国汽修业、汽车美容业、汽车租赁业、汽车保险业等服务业,随着汽车的迅猛增加也进入黄金时期,但在规模、观念、制度、人员参与、作业方式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来分析,汽车服务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倍加关注。
汽车文化是社会工程
汽车有了文化这个元素,就与人的生命、身体分不开了——成了人脚的延伸,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机器,涉及社会管理、社会道德、社会时尚等相关领域。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汽车拥有量是全世界的2%左右,而汽车车祸死亡人数则是全世界的20%。同时,据中汽技术研究中心的调查,自1987年起,中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一直高居世界各国第一位。交通事故致死率(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交通事故伤亡总人数之比)平均为27.3%,位于世界前列。而日本的致死率为0.9%,美国的致死率为1.3%,均远远低于中国。
我国的交通道路管理,逐步学习、吸取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包括单行线运行、高速公路分快慢道、整治酒后驾车、收取车辆税、车辆定额配给、颁发停车库许可制、车辆标准限制和实施车辆使用控制政策等。不论是哪种方法,基本涉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实,道路交通的安全不仅有赖上述手段,还有赖于驾车者的法律、道德意识的增强。国人驾车时常心态不稳、浮躁,开“赌气车”、随意变道、不肯相让,甚至闯红灯等,使得本应该有序的道路上险象环生。汽车文化是社会工程,就是指汽车文化的打造和培育需要每个驾车者及行人共同参与。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汽车与健康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10年驾龄以上驾驶员的猝死率是平常人的3倍;出租车驾驶员的颈椎、胃、前列腺得病率很高。由于驾驶室中的空气中含有大量尾气,“的哥”长期在近距离吸入包括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混合而成的极易致癌致病的不良气体,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据统计,上海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这就需要社会及相关部门采取适当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提升离不开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今越来越为全世界关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大气的碳含量,保护地球。这是全人类的责任。汽车文化的提升,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009年,我国对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实施了优惠政策,该类车型市场销售业绩表现突出。值得重视的是,甲醇、氢能源、磷酸铁锂电池、电动车等各种高科技替代能源、清洁能源汽车也是当今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热点。上海世博会运行的汽车全部是新能源汽车,体现出“绿色、科技、人文”特色,而且经受了大客流量、高温等的考验,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有前途。其实,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这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愿景高度契合,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率先建成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要把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机遇。深挖汽车文化内涵,推动汽车文化产业化,将是汽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作者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