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秋时节,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模具车间行车飞走,机声欢唱,员工的欢声笑语声响成一片,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景象。历经数月艰苦奋战,赛科利成功开发的自主品牌新车型AP12侧围、翼子板模具正式交付上汽乘用车公司,从而宣告了2011年“重点攻克首付侧围、翼子板模具设计制造交付”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望着即将运出厂门的一副副铮亮的轿车覆盖件模具,全体参战员工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公司总经理阳春启和党总支书记祝培莉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天道酬勤。自主品牌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自主开发成果来之不易。AP12侧围、翼子板模具开发成功,表明赛科利在模具开发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已基本掌握大型汽车覆盖件难度最大的设计开发核心技术,形成了乘用车整套覆盖件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能力。
艰苦创业励精图治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汽车模具业的后起之秀,赛科利何以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实现轿车覆盖件模具开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从“以冲养模”到“冲模并举”
2011年,对于赛科利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年终岁末,捷报频传,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实现了双丰收。公司围绕上汽集团“三创”工作主题和目标任务,潜心谋发展,聚力拓市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的目标,同比增长10.17%,完成自主品牌等17个模具项目,产量达3200吨(376.5标套),同比增产160%。这标志着公司正式由“以冲养模”进入“冲模并举”发展新阶段。
2004年公司成立之初,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三大难题。为此,该公司制订了“以冲养模、冲模并举、以模带冲”的“三步走”发展战略。2008年,公司成立模具制造部,开始汽车覆盖件的设计开发。由于在人才、技术和经验积累方面无任何优势,赛科利抛开传统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加大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一“软实力”,推动技术能级的“硬实力”上台阶,从而有力促进了企业超常规发展。经过3年多发展,赛科利基本完成了资金和模具外围技术的积累,形成了攻坚四门两盖等汽车覆盖件模具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了从“以冲养模”到“冲模并举”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卧薪尝胆苦练内功
提升自主开发能力
模具是“机器之母”,也是汽车工业的“先行官”。由于西方汽车产业起步较早,汽车模具制造技术较为先进,尤其是车身大型覆盖件模具的制造工艺技术复杂,对尺寸和精度要求非常高,且离不开精密先进的数控设备,所以,这一技术长期被国外模具企业掌控,而国内大多数合资汽车企业的主要覆盖件模具基本依赖进口。
整装起步白手起家
3年跨越了10余年
作为汽车模具业的后起之秀,赛科利从模具的“门外汉”开始,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渐嬗变为模具专家。从接触汽车模具的那天起,赛科利人才知道开发制造汽车模具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才知道它是一块多么难啃的“硬骨头”。
入世以来,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品牌的崛起,国人更是期待加快中国汽车模具、特别是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自主开发。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建设为赛科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赛科利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国产化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赛科利人在汽车覆盖件模具开发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勇敢攀登,向希望的顶点进击,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上汽特点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开发的创新之路。
大型汽车模具可分为外覆盖件模具:四门两盖、侧围和翼子板;内覆盖件模具:前、中、后地板、侧围内板、天窗加强板和轮罩等;骨架件零件:前纵梁、中纵梁和后横梁等和钢板模具。其中,大型覆盖件模具是汽车模具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而侧围和翼子板则是大型覆盖件模具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也是对外观质量要求最高的零件。从前期的冲压工艺和结构设计,到后期的加工调试,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故被称之为汽车模具技术的“宝塔尖”。能否做好这两个关键零件,是衡量一个模具公司技术开发水平是否一流的标准之一,而国内有能力承接这两个零件的模具公司屈指可数。
为了实现自主品牌模具国产化的梦想,赛科利领导班子坚持科技进步,以上汽集团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创建一流的汽车车身金属成型和模具制造专业公司为目标,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研发,着力培育模具核心能力,即产品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资源集成能力、运营控制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经过多年努力拼搏,已形成涵盖车内地板、四门两盖内外板、侧围和翼子板等系列模具产品。
屈指算来,赛科利自2008年3月成立模具制造部,到具备设计制造侧围、翼子板模具能力,仅用了3年多时间,走完了企业原本需要十几年才能走完的发展路程,实现了规模化模具制造能力的跨越。
坚持“两软一硬”策略
加快掌握核心技术
为了尽快掌握汽车模具开发的核心技术,赛科利立足自身实际,采取“两软一硬”发展策略,推动模具制造技术的快速提升。“两软”即技术和技能。技术指前期的软件技术,包含软件技术和研发、设计、分析能力,尤其是3D工艺设计和CAE分析技术,能大幅缩短前期技术人员能力提升所需的时间。技能指后期的加工调试技能。该公司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专家,为员工提供交流学习机会,缩短与同行的技术差距。“一硬”是指设备过硬。赛科利购进了国际先进、性能优越的机加工制造和测试、调试等设备,从而为制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汽车外覆盖件模具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提升汽车模具技术开发能力,赛科利努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日本、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交流,连续3年与国内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并经常与国内企业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经过3年多发展,赛科利模具研发人员已由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120多人。在精算技术、精细化加工技术和分工序模拟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车身外覆盖件模具一次试模合格率达到80%。过硬的技术、良好的产品质量、较高的性价比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使得赛科利在模具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赢得了客户的青睐。目前,赛科利模具业务客户已发展到上海通用、上海汽车、上海大众、长安汽车、长安福特和北京奔驰等近10家。
培育一流企业文化
打造优秀员工队伍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汽车模具开发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为此,该公司党政领导班子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四化”体系建设,积极培养模具开发技术人才,着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加强“四化”体系建设
模具产业是一个对技术经验和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其技术经验的积累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赛科利员工以年轻人为主体,平均年龄不到30岁,缺乏模具从业经验,且流动频繁,传承性差。针对这一特点,赛科利总经理阳春启提出“四化”体系建设。“四化”即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知识化。每个项目都制订明确的标准和进度目标,每个部门、车间都制订详细的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要求员工严格执行,尤其是采取经验知识化制度,消除了员工技能参差不齐、经验不足的劣势,有效降低了人才流动导致的技术经验的不足。通过“四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了青年员工有活力、有干劲、好塑造的优势,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技能。同时,促进了管理水平上台阶,各项工作变得井井有条,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崇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赛科利模具制造部成立之际,正处于国内模具行业的低谷期,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的困难。为此,该公司提出“崇尚优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要求员工争取一次性把工作做好,避免浪费。
赛科利还开展“每天进步1%”劳动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发扬创新精神,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模具制造部已获得11项专利技术,6项专利技术正在受理。模具新产品曾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模具行业协会精模奖二等奖和上汽技术创新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1人被评为上汽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1人被评为上汽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发扬敢想敢拼的团队精神
“没试过,就不要说不可能。”这是经常挂在模具制造部经理须俊华嘴边的话。SGM308四门模具是模具制造部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技术难题层出不穷。须俊华率领他的团队起早摸黑,敢想敢拼,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该项目17套模具全部按时交付,得到客户好评。
在赛科利,各科室、部门之间配合默契。每次接到项目后,各科室之间协调分工,紧密合作。在项目安排上,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弱者下”原则,体现竞争意识。一旦项目确立,无论哪个科室遇到问题,相关的科室都会主动前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团队合作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而且使员工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
信奉“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
在模具制造行业,客户偏爱技术实力雄厚、知名度高、规模大的模具制造商。因此,赛科利非常珍惜每一位客户,制订了“满足客户要求,超越客户期望”的客户服务目标,“做感动客户的供应商”。
副经理董剑安说,“模具,也叫‘魔具’,它有一种魔力在里面。做模具做到一定程度,人就像着了魔一样喜欢上它,成为‘模痴’。在项目进行中,从经理到科长(车间主任),再到员工,加班是家常便饭,大家几乎从不过周末。”模具制造部党支部副书记尹敏说,“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力量是无形的。上汽董事长胡茂元曾发表题为《企业文化也是竞争力》的演讲。赛科利之所以能有今天,关键就在于通过公司的文化建设,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标准努力。”
董剑安表示,赛科利之所以能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在于注重“软实力”建设,敢于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技术投入,坚持经验积累和知识化制度,重视前期模具制造标准和规范的建设。“赛科利将朝着高端、高附加值的模具产品挺进,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抢占技术高地,走模具产品化道路,以流水线模式生产模具,缩短项目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创百年基业,弘扬中国制造魅力。”
谈到未来的发展,须俊华说,“与模具制造部刚成立时相比,我们的发展确实很快,3年多时间走完了过去要十几年才走完的路程,可以说是大跨越。但与世界一流模具制造商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技术难题要攻克。但是,只要敢想敢拼,跻身世界模具制造商前列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