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3年1月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专题 搭建“3个平台” 迈向国际一流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建“3个平台” 迈向国际一流

——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纪实

□ 作者 杨阳

近年来,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运作管理、能力建设、优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为汽车行业服务的综合技术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中心一方面全力推进和完成了汽车与摩托车的各项检测任务,另一方面推进新能源检测技术能力建设,完成了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筹建工作,目前已全面运行。这是中心在获准成立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和国家机动车专用检测设备计量站后的第三个国家级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机动车检测试验领域的技术能力优势。

如今,作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拥有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资质的检测机构,中心的检测能力与技术水平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同步,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者和先进检测技术的引领者。“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产业支撑的平台、政府监管的平台、技术交流的平台。”中心副主任朱晓明说。

检测能力全覆盖

2006年,中心联合科研院校和企业机构,成立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技术研究,并以此为契机,为企业研发提供产品检测和试验支持。“刚开始做的时候,几乎是两眼一抹黑。新能源车哪些地方相比传统汽车要特别关注,需要制订哪些测试技术标准,如何做试验来验证和评价,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朱晓明说。

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努力,中心的新能源原相关检测技术日趋成熟,于2011年6月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二合一评审,获得了技术能力授权;2012年4月,高分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的现场验收。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文批准在上海机动车检侧中心基础上成立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1月8日起正式挂牌运行。中心对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分条线组织,标准独立考核”的运作模式,全面开展新能源机动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技术研究和试验认证服务。

中心的检测设备均按国内领先、国际同步规划,现已投入使用的370多套高起点检测设备,除了可进行国家规定的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试验外,还能满足高要求企业的高端研发性试验要求。中心新能源机动车检测能力包含22个(类)产品、53个项目(参数)和73项对应标准,重要产品及关键项目(参数)的检验能力覆盖率达100%,是国内新能源机动车检测项目最多、能力最齐全的检测机构。

为紧跟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及检测的需求,中心于2011年下半年投入数千万元,规划建设双测功机项目。项目前期,中心准备构建一套既能满足纯电动汽车、又能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和验证试验多用途测试设备,但世界各国对于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外知名供应商也暂无现成的设备配置可供选择。为把握好检测设备的功能和技术规格,项目团队在中心副总工程师缪文泉带领下,走访调研企业及研究机构、查阅国内外最新技术资料、邀请行业内技术专家反复论证,确保提出的技术要求符合实际试验需求,在覆盖现阶段技术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项目团队的系统集成方案一经推出,其技术难度之高,令不少起初积极想要承接此项目的国外著名发动机测功机供应商“知难而退”。最终,供应商在项目团队的指导下集成设备,其中的许多功能要求令国外专家交口称赞。该项目建成,将成为目前最先进的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检测和研发性试验为一体的实验室,为中心开展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检测试验和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碰撞试验开先河

2012年,中心启动了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检测能力扩充的三期技术能力改扩建项目,扩充项目包括各种规格的电池性能试验系统、带电机测功机的3米法电波暗室、电机耐久测试系统、带环境模拟的电机及电池总成专用大型电磁振动试验台、重型盐雾试验室、重型粉尘试验室等大量先进的检测试验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的综合技术能力,满足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

“根据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要求,我们新配备了一系列带环境模拟的振动试验仓,既可开展各类振动工况试验,又可进行模拟环境试验,模拟电机、电池在使用工况下的振动等环境适应性及其可靠性、安全性。”中心新能源机动车检测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侃介绍道。

由于车辆的高压电安全、电池安全性能等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新能源汽车的一些安全试验在国内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如整车碰撞试验多采用电池替代物或非运行模式进行。今年5月在深圳滨河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怀疑。为了进一步验证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中心与国内某著名自主品牌车企合作,共同研究新能源汽车在带电模式下的评价技术和试验方案,客观模拟恶劣工况下的车辆被动安全性能。2012年8月,该企业研发生产的一款纯电动汽车在中心完成了国内首次电动汽车按实际运行模式、充电状态超过60%的侧面柱碰撞试验。“电动汽车的电池多安装在车身底部,侧面撞击就像击中人的肋部,造成的伤害比正面撞击更大。”朱晓明说。

为进一步模拟汽车由碰撞导致滚翻后的电池液体泄漏等安全性能情况,试验团队还对刚完成侧面柱碰撞后的车辆进行了180度翻转试验。出于带电试验的危险性,中心做了各种情况下的预案。幸而良好的车辆设计使试验结果令人满意,尽管电池部位在碰撞后受到了挤压,但车辆在碰撞及翻滚后并未出现泄漏、起火、冒烟和漏电现象。此次试验的成功,不仅体现了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也彰显了中心的被动安全试验室开展电动汽车的综合试验技术能力。

在为汽车行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的同时,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机构,全面参与了相关标委会关于电动汽车方面5个工作组和相关标准技术研究,迄今已制订4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5项内部标准,正在参与和制订的国标、行标及地方标准8项。为配合上海市政府即将推出的“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示范运行计划”,该中心在上级领导下,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组织制订了《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车示范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条件》,进一步明确了车辆的动力性能、电安全和防护性能等技术要求,确保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车示范运行安全有序进行。此外,中心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市级科研课题项目12项,在研的市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2012已开展1项科技部863科研课题;完成各类检测技术研究报告18份、论文14篇,获得检测技术专利5项。

“火眼金睛”严把关

通过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持续提升。中心与欧洲及北美等地区的多家认证检测技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交流;参加国家和行业组织的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和各实验室之间比对工作5次;积极参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检测认证机构、国内外汽车企业的技术交流活动,有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程。

中心还承担了我国的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3C强制性认证检测工作,按照政府的管理要求,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严把质量关。在某款进口混合动力汽车的认证试验过程中,中心发现了电磁兼容检测(EMC)方面的问题,引起了这家国外厂商的高度重视。当时,中心拥有国内唯一的带四轮独立驱动的电磁兼容专用测试转鼓的机动车EMC实验室,运用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严格的试验规范,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检测试验及评价工作,发现这款车在EMC方面明显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检验标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由我们牵头与该公司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该公司派EMC领域的全球技术专家专门从国外赶来,与我们的技术专家研究整个检测过程,通过几天试验,最终确认中心出具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他们表示,回国后会对这款车作相应的整改,做到符合中国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朱晓明回忆道。电磁兼容性看不见、摸不着,正是由于中心的“火眼金睛”,避免了在无形中降低标准而被“鱼目混珠”产生的潜在危险。

先进的硬件检测设施,还需要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与其匹配。经过多年发展,中心培养出了一支新能源机动车检测试验和技术研究的人才梯队。众多专业工程师随中心一同成长起来,为中心的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012年,中心加大了人员招聘力度,多方面打开招聘渠道,吸引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加盟中心的检测试验队伍。目前,中心从事新能源汽车检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4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约占四分之一,中级及以上职称约占80%,并已拥有7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及学科技术带头人。

在精兵强将的引领下,中心将继续加强检测技术研究,紧跟产业发展的要求,聚焦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综合检测技术能力,有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