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杨南路上,一家自主品牌汽车MG 4S店市场部经理潘道娟表示,8年前从丰田4S店跳槽来此时,她从没想到会经历这样的场景:人们不挑颜色,不等打折,带着还没焐热的年终奖来到展厅,第一次来,就当场把新车开回家。潘道娟每天都要和安亭的汽车厂联系,因为卖得太快了,白天展车都给卖了,晚上大板车就得带着新下线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来补充货源。
上汽集团日前发布的产销快报很简单:2012年整车销售449万辆,同比增长12%,其中,荣威和MG两个自主品牌年销20万辆,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3.5%,自主品牌销售额也突破200亿元。合资企业一般需要5年多才能做到的,自主品牌花同样时间做到了。
“小兄弟”比肩“老大哥”
江杨南路两侧,肩并肩立着几十个合资和进口汽车品牌,几乎每个在中国市场见得到的大牌子,这里都能找到。放在从前,“老大哥”们从来不会把自主品牌“小兄弟”放在眼里,店里的员工也一度灰心丧气。
可现在,“小兄弟”已经令同行们羡慕,“同档次竞争对手,雪铁龙销量差不多只有我们的一半,起亚销量和MG相近,但我们才只有3款车。”潘道娟这样告诉记者。
底气和信心的改变,在消费者的反应中最为直观。虽然MG和荣威在上海生产,但本地市场一直是自主品牌心中的痛,也难怪,国际大都市中人们什么样的车没见过,为什么要去买自主品牌车?然而,自主品牌的本地4S店里,消费群体正变得日渐多样:有追求时尚、买下人生第一辆车的年轻人;有附近的企业、政府,正途车改,口耳相传,直奔4S店而来;也有准备开辆上海产汽车回家过年,就像当年戴上上海牌手表一样自豪的新上海人。4S店的用户调查中,消费者说得最多的购买原因是上海生产、品牌可靠,父辈记忆中“上海牌”的辉煌,在今天的上海汽车工业中再度闪亮起来。
就要端起国产车的“架子”
过去几年,上汽自主品牌即使在自主品牌汽车中,发展速度也不算太快。有人说这是上海产的汽车“放不下架子”,不走低价扩张的道路,自主品牌根本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但上汽人偏偏不信,谁说打着中国品牌、中国生产的汽车天生就要“矮人一头”?
放下低成本的价格武器,依靠不断提升的质量水平,荣威和MG已经在“高起点”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而且越来越有信心。以前MG3在A0级车型销量排行总在5名开外,今年挤掉众多合资对手,跃居次席,直接跟排在头名的POLO别苗头;荣威950下半年上市,就将凯美瑞等热门车型视为竞争目标。上汽两大自主品牌年销量突破20万辆的同时,其各款主销产品的价格,都与同级别主流合资品牌基本持平,平均售车单价达到11.2万元,是国内众多自主品牌车企中最高的,改变了自主品牌只能靠低价热销的历史。
“上汽乘用车对我们产品的要求,甚至比一些合资品牌还要高。”一家位于安亭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样评价其合作伙伴。在上海,目前上汽乘用车拥有7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大到汽车框架,小到一盏车灯,几乎每一家都是国内同行业中的龙头老大。供应商们虽然大多是合资企业,但如今外方基本只作为投资方,中方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上绝对主导。当决定自主突破的上汽在整车开发中端起“架子”,伙伴们也在本土创新的道路上“抬头挺胸”,一同在上海垒起国内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新高地。
盯紧“短板”的自主长征
“抬头挺胸”的自主品牌之路,并非盲目自大,看一看脚下和前方的路,是走快走稳的“资本”。
上汽MG品牌的许多经销商都记得,投产之初MG曾主推一款经典车型,可在上海就是没有销路。“那款车什么都好,现在虽然停产,还有很多粉丝,可惜它只有手排的。”负责MG售后服务的雷翔解释,“司机是男的多,但上海家庭买车,很多时候还得听老婆的。了解原因之后,上汽很快改变产品策略。”
就是这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从中国市场到英国消费者,上汽自主品牌在昂首阔步的同时,从不停止洞悉市场,倾听消费者声音,并且时时反省。
“短板”,是在上汽自主品牌破20万辆销量之际,上汽人反复强调的词语。上汽乘用车品牌及产品规划总监刘涛表示,上汽自主品牌成立初期,产品几乎全是罗孚原来的东西,事实证明单纯依靠舶来品,市场适应性不强,难受欢迎,短板明显。“过去5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其实就是漫长的‘去短板’过程。”刘涛说。
今年上汽自主品牌以荣威950为代表,开始向市场投放第二代产品。对上汽而言,这不是一般车型的升级换代,而是意味着自并购罗孚、在此基础上发展自主品牌以来,上海汽车终于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告别模仿和跟随,拥有真正属于自己、具有先进水平的全新产品。
新年的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里,新的“去短板”项目正在紧张冲刺。刘涛透露,上汽历时3年自主开发,累计投入数十亿元的双离合变速器将在2013年底问世,并搭载在新一代车型之上。站在20万辆的新起点上,上汽已经准备就绪,以最严格的国际标准,向汽车工业的“心脏”发起新挑战。(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