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唱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舆论始终不绝于耳。其中有种种原因,其中有一些国民的自主品牌汽车意识比较淡薄,在心态上崇尚汽车洋品牌,而对自主品牌存有偏见。对此,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增强自主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品牌汽车文化建设。
中国汽车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打开国门迎来合资,以市场换技术,正是在“交学费”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在与强手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同时,汽车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配套采购权长期被外方掌控,很难实现自主创新和本土化配套的残酷现状逼迫我们要把自己做大做强,逐步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
正当外资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不断推出新车型掘金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却刚刚起步。较为遗憾的是,自主品牌在早期得不到好的技术,也没有好的生产工艺,价格、质量都没有上来,造成了低质低价的市场形象。
另一个事实是,外资品牌非常重视一个国家汽车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在进入中国市场之时,一些外资公司深谙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爱面子的消费习惯,在长期的广告宣传策略下,塑造出贴合中国本土化设计的汽车文化,使得众多中国消费者养成了思维定势,现在即使出现了好的自主品牌,消费者却连试都不愿意试。这让笔者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来中国的老外喜欢买些A货回国,到国外去的国人却喜欢买正品回来。在这个不缺少选择的时代,中国人的消费文化更加体现了对品牌的推崇。但问题是,如何使国内消费者从崇尚洋品牌转变为公平公正对待甚至支持自主品牌的“中国化”。
毋庸置疑,一种具有说服力的产业文化的发展轨迹一定是建立在雄厚产业基础上的,但并不是说一定要等到产业基础足够扎实再来塑造产业文化。这种产业文化由弱到强的变革并非立竿见影,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时候正视文化自主与产品自主同等重要,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笔者认为,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高明的自主品牌文化建立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的市场细分。即便在中国,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和消费文化。例如浙江省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家族企业较多,不少家庭财力雄厚,消费偏向理性务实。据调查,该省拥有多辆车的家庭不在少数,并且再购车比率超过60%,多是由一名家庭成员购车后推荐给其他的家庭成员。若能培养起一个家族对品牌的热情和忠诚度,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将是可观的。
另外,自主品牌文化建设要善于运用各种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媒体策略对多样的消费人群实现全媒体和全价值链的整合营销。在线上媒体方面,自主品牌应充分利用电商、微博、微电影等宣传品牌内涵,吸引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关注;在线下媒体方面,则能通过产品体验、车展等技术营销的方式来树立品牌的品质形象。
面对合资品牌、合资自主品牌的“夹攻”,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该加大自己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