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会上,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再度受到热议。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200万辆。但是中国车市已经进入规模论这个狂热圈地的现场之中,再加上一些核心城市的限行限购,以及雾霾微尘、交通拥堵,还有能源危机等重重阴影下,规模下的汽车业如何维系可持续发展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特别注意到,最近以来,国内车企宣布投资建厂或新增产能的新闻不绝于耳,尤其投产第四、第五工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动辄就是几十万产能规模。近日又曝出一汽-大众将在武汉新洲建设第五工厂的信息;紧随其后的还包括英菲尼迪和吉普,前者将在2014年投产首款国产车,后者也将在同一时间内在广汽菲亚特实现国产。
应该说,车企扩大产能本无可非议,“跑马圈地”也符合“扩大企业规模效益”“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的“政策目标”。更何况,任何商业行为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的,是经过市场调研和缜密计划的。此外,去年汽车销量的剧增,激发了车企和地方政府过度乐观的投资冲动。
然而,可以想象一下,当这些新工厂产能实现后,国内汽车业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竞争环境?数据显示,2015年,众车企完全实现产能释放后,中国整车产能将接近4000万辆大关。目前,全球一年的整车销量在7000万-8000万辆,也就是说,到时全世界一半左右新车将由中国生产。“圈地运动”后随之带来的汽车业过度扩张的恶果将逐渐显现,其中之一就是在车市压力陡增的同时,车企库存增加并因此引发价格战。尽管目前国内汽车产能过剩还不严重,但这却成为中国汽车业界广泛担忧的问题,并对未来几年的国内车市带来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另外,在中国,就千人拥有量来算汽车的拥有量不合适,考虑到中国的人口以及资源的消耗量,目前中国汽车销售量已经非常高,产能过剩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此外,在扩大产能的同时还应关注是否提高了产能利用率。因为作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高低、盈亏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不容小觑。之前青年汽车贵州“烂尾”项目、华泰汽车鄂尔多斯产能空置等失败案例记忆犹新,应该以此为戒。
众所周知,任何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都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谐共进作为根本。显然,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扩张的速度已经远超现有生产关系所能承受的范围,风险系数已经俱增。而要化解“产能过剩”,就要求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预测,谨慎对待投资行为。中国车市需要规范发展,更需要科学发展,特别在当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条件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