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已经从地区典型个例,逐渐扩展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区域性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交通领域的机动车污染排放物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大难题。201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4亿辆,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PM2.5、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这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从北京、上海等城市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目前各大城市大气中PM2.5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近日,北京市PM2.5源解析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其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占到31.1%。在2013年,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达62μg/m3,超标77%,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根据环保部出台的《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数据,2012年,我国机动车颗粒物排放量为62.2万吨。其中,柴油车颗粒物排放最为突出,为59.2万吨,占总排放量的95.2%。因此,柴油车的颗粒物排放是交通领域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专家认为,从世界各国实施在用柴油车改造的成功范例来看,对柴油车颗粒物排放的治理能否成功取决于削减目标(政策)、产品技术及其匹配(车辆、发动机和后处理装置)、运行条件(如运行工况、燃油中硫含量水平)、监测维护和经济政策。对排放污染物削减率的要求决定了需要采用的加装后处理装置类型。
当前,上海一些环保企业为治理城市公交柴油车冒黑烟,先后开发出许多高科技节能减排产品。其中,由上海同济大学和上海创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DOC+CDPF系统(车用柴油颗粒物减排系统),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精品。作为上海市科委组织的“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该系统可从源头上根治公交柴油车冒黑烟等污染问题。这一科技成果前不久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并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该科技成果对公交客车尾气中的颗粒减排效果明显,并建议在上海公交系统推广应用。
近日,记者在巴士公交公司见证了这一产品现场演示效果。据同济大学专家介绍,该系统是由柴油引擎尾气氧化净化器(DOC)和柴油引擎黑烟触媒过滤器(CDPF)组成,通过CDPF内部的特殊结构,将尾气中的黑烟颗粒(PM)进行物理捕集后,利用发动机废气的余热,在过滤器内部催化剂的帮助下,将被过滤下来的黑烟颗粒PM自动再生掉,形成无毒无害的二氧化碳气体后排出,就像在发动机排气管戴了一个超高过滤能力的口罩,不让黑烟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直接有效地遏制柴油车黑烟排放的源头,并且自动地、持续地处理被过滤下来的黑烟颗粒,使其一直维持在高过滤效果的工作状态。该系统在降低发动机黑烟排放的同时,还能大幅度地降低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该公司曾对上海巴士集团公交公司6辆960路公交车进行改造,并进行试验。目前,在试验的车辆中,改造后单车累计行驶时间最长的已超过24个月,最短的也已达12个月,累计行驶里程超过了24万公里,无任何人工保养,驾驶员无任何多余的操作。同济大学车载排放小组通过每月对实验车辆的连续跟踪与测试,数据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柴油发动机尾气中的CO、HC去除效果和黑烟过滤效果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CO与HC去除的效果分别维持在80%~90%和70%~85%;PM的过滤效果始终在95%及以上(粒径范围为50nm-500nm,PM2.5的粒径一般在2500nm及以下)。该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增加公交车的运营和燃料成本,如正式推广应用,将终结柴油车冒黑烟的历史。
据了解,围绕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2013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中明确提出了2017年PM2.5削减20%的阶段目标。在交通领域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加大机动车船污染控制力度,通过试点开展柴油公交车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力争实现2014年年底前完成200辆公交车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国Ⅲ标准公交车。据悉,DOC+CDPF系统目前已列入了上海市试点开展柴油公交车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竞标行列。
专家表示,在交通、环境等领域科学地开展适合城市公交车运行特点的颗粒物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优先在上海市柴油公交车上进行规模化应用并形成技术规范,科学、有效地为上海市机动车颗粒物后处理技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交通、环境等多部门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实现协同其他领域,在科技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方面的重大突破,为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在用柴油公交车颗粒物减排技术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有效指导柴油公交车颗粒物减排技术应用。同时,我国的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后处理技术主要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但是受我国交通、路况、油品、车辆维护保养水平(I/M制度)和匹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相关颗粒后处理技术还很难在国内公交车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亟需针对国内柴油公交车的运行特点研制高捕集效率、高氧化能力、高经济效益和具有优化的匹配技术的颗粒后处理装置,积极进行技术推广并在国Ⅲ柴油公交车上规模化应用。
当前,上海公交系统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节能减排的精神,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车,同时,加快更新城市公交客车,持续不断淘汰“黄标车”。但是,目前上海还有许多公交柴油客车,由于技术原因,尾气排放严重超标,屡冒黑烟,对城市污染十分严重。专家呼吁,上海治理公交柴油车尾气污染,一定要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公平竞争,选准、选好确有成效的科技产品,对原有排放不达标的公交柴油客车进行“短平快”的技术改造,使之不冒黑烟、消除颗粒排放。创怡公司研发的DOC+CDPF系统(车用柴油颗粒物减排系统),无疑是根治柴油车冒黑烟的“撒手锏”,值得推广应用。
但是,目前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科技产品束之高阁,好看不好卖,难以进入市场。公交企业对节能环保产品并不热心,原因是这将提升公交成本,企业难以消化。
那么,谁应该为治理公交柴油车冒黑烟埋单?
相关新闻
上海年底前将淘汰逾4000辆公交黄标车
本报讯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5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近日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环保治理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以及推进落实举措。
上海市政府提出,从7月1日起,上海市逾4000辆公交黄标车将全部退出在S20外环高速范围内的运营,今年年底前全部淘汰。年内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已优先安排新能源车型,新能源车投放比率不少于更新总量的60%。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注册的黄标车即国III排放标准以下的柴油车和国I排放标准以下的汽油车,共计12万辆。老旧车辆即国I、国II标准的绿标汽油车,共计59.5万辆。其中,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老旧车辆有17.7万辆,占比30%。
对此,上海方面提出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的要求,确保今年年内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6万辆。其中,公交黄标车的提前淘汰将发挥示范效应。(劳和)
国办印发今明两年节能减排方案
本报讯 国务院办公厅5月26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作出具体要求。
《行动方案》从8个方面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降碳的30项具体措施。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实施能评和环评制度。二是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三是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确保完成各领域节能目标任务。四是强化技术支撑。五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价格政策,清理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政策,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六是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七是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八是落实目标责任。
《行动方案》将今明两年能耗增量控制目标、燃煤锅炉淘汰任务、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任务、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地区。同时,提出了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将重点工作落实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并明确了时间要求。(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