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14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研讨会”在江苏常州顺利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吴志新表示,新能源汽车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机遇所在,但自主品牌品牌影响力低、国内创新环境不成熟,成了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两大难题。
品牌影响力小
吴志新指出,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品牌影响力小是我国自主品牌很吃亏的一点。事实上,我国研发出的新能源汽车在整车的基本性能上并不比国外的差,但很多消费者仍不愿为其买账,很大原因在于自主品牌基本上定位于低端车型,品牌影响力小,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追求。
“说得直白点,把特斯拉Model S卖个七八十万元照样有人买,但如果把特斯拉的商标换成某自主品牌的商标,车不变,估计卖个七八万元消费者才能接受。”吴志新说。特斯拉从高端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让人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希望,但对于我国自主品牌而言,即使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出高端产品,但品牌却不是高端品牌,这是一个难题。
“打造品牌很难,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是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几十年不遇的机遇,也是我国自主品牌打造品牌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吴志新说,“目前,很多自主品牌车企并没有意识到做新能源汽车的真正价值在哪儿,并不是卖车来赚钱,而是借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会打造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吴志新表示,对于自主品牌而言,要打造品牌,首先需要提升产品品质。虽然我国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最高时速、百米加速时间等基本性能上差不多与国外相当,但产品品质不高,可靠性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创新环境不成熟
除了品牌附加值问题,吴志新还指出,国内创新环境尚不成熟,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像特斯拉这样的电动汽车。
国内支持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措施,无非就是国家政策的扶持,提供研发经费、补贴、免税等一系列的优惠,但对于技术创新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支持,还需要整条产业链共同将该技术推向市场的软件方面的支持,这也是目前我国所欠缺的。
“在国外,如果你有一项好的技术或者一个好的产品,产业链前前后后的人都会来找你,有投融资的、有帮你制订计划的,自然地形成一个团队帮你把这个项目推出去。作为技术人员,只要潜心研究技术就好了。”吴志新说,“另外,作为创新技术的投融资方,虽然一开始投入风险大,但会多投几个项目或产品,10个投入中只要成功一个就已经足够了,所以国外对于技术创新的失败也是能容忍的,技术人员创新失败后也不会挨批。”
而在中国,即使有很好的技术,还要自己找人投资、谈判、管理、建厂等,整个产业的创新环境并没有形成起来。且投资者也不愿冒险,国内所谓的风投也只是评估其没有风险了才投资,这也使得在整个大环境中技术创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技术研发人员造成压力,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什么时候国内新能源汽车有个创新技术之后,有人来帮忙从投资到建厂,甚至把市场都打通就好了。这需要拥有冒险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并愿意等待点时间的投资者。”吴志新说。 (见习记者 阮希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