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在客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逐步释放。但对于我们汽车厂商来说,还是感觉这个推广的过程比较艰难。”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在公共交通领域进行示范应用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战略方向。同时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国内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客车企业都上马了新能源研发项目,各类新能源客车产品也相继亮相市场。然而,诚如长城并非一日建成,我国新能源客车若要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
技术的成熟度较低无疑是阻碍新能源客车实现从示范应用到产业化发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目前而言,多数国内客车企业尚未完全掌握整车和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以纯电动客车为例,其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3个部分。其中,电池是最为核心的部件。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正极和电池隔膜大部分都依赖进口。此外,从混合动力公交车运营情况来看,其实际节油率并不是很理想。以上海地区为例,据驾驶员反映,目前使用的混合动力公交车的实际节油率仅为12.5%。也就是说,从百公里油耗来看,柴油车平均要用40L,混合动力车则少一些,大约35L 左右。然而,这一节油数据并非理想数据,技术突破的空间仍然很大。
毋庸置疑,新能源客车想要规模化发展,诸如此类技术问题都亟待破解。对此,专家认为,持续支持新能源客车领域的技术创新、鼓励新能源客车多种技术路线的探索十分关键。
配套建设尚需加大力度
除了技术瓶颈外,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也制约着新能源客车的进一步推广。由于燃料电池客车、纯电动客车技术的特殊性,一般城市都缺少支持其运营所必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加氢站、充电站等。同时,纯电动充电设施的质量,也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有效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
不可否认,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必经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以纯电动客车充电站的建设为例,目前存在充电站的建设成本比较高、建设标准未落实、建设布局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商业模式的选择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专家认为,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公交电动化进程,国家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造价成本尚且居高不下
新能源客车高昂的价格也是限制其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成价格高昂的关键则在于电池。目前,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很难满足新能源客车8年左右的使用周期,因此往往需要更换3次动力电池才能覆盖整车使用年限,而且需要专业人员予以及时更换维护,耗时耗力,随之也带来了一笔较高的更换维护成本,这必然抑制了运营单位购置新能源客车的积极性。
也是考虑到这个因素,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扶持政策,旨在促进消费、鼓励新能源客车的发展。业内认为,补贴只能是一种鼓励手段,并非长远有效解决成本较高这一实际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想真正降低成本,只能在产品的生产制造和营销流通环节探索实现。在这个问题上,又不得不重申,尽快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见习记者 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