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5年1月25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焦点 10年输送3000名中高级人才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10年输送3000名中高级人才

——专访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

编者按 十年一瞬,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从最初扎根汽车城时只有1个汽车学院,到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0个学院的大校区。立足上海汽车产业重地——国际汽车城安亭,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扮演着“产学研”链条中重要的角色。如今,在学校一跃成为拥有10个学科的大校区的同时,也为汽车产业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记者日前借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成立10周年之际,专程采访了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回顾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10年“成长史”。

记者:10年来,汽车学院发展情况如何?

余卓平:安亭是汽车城,汽车工业在这里聚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搬迁到嘉定校区后,我们离“行业”近了。从发展的眼光看,离行业近了,发展空间也大了,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的兴建,与我们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把我们这些资源组建在一起形成汽车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支撑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为了不重复建设,更有利于互动,我们同济大学还参与检测中心董事会的工作,对检测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都有发言权,这种交互式的发展助推了工业的快速崛起。上海汽车工业的整体布局合理,我们同济大学也是得益者,但我们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自主技术研发的支撑,还是人才的培养,我们对汽车行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0年来,我们为汽车相关产业输送了3000名中高层人才。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也从汽车单学科衍生发展成为一个在应用层面上与现代交通装备制造关联的学科群,现有汽车、软件、机械、电信、交通、经管、材料、艺术与传媒、中德工程、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等10个学院。多学科的交叉,使学科群体的整体力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科交叉的作用支撑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比如交通学院拥有国内最好的驾驶模拟器,这是从交通的角度建设的实验室,但这也是汽车专业所需的一个实验室;电信学院的交通模拟器则派生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智能型汽车,汽车的智能化正是继汽车电动化后,汽车行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这些都说明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嘉定校区的定位十分正确。

记者:同济大学是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汽车学院在汽车行业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

余卓平:从某种角度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就是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德国大众在上海建合资厂,启动上海汽车工业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需要一所学校为其培养工程师,同济大学就成立汽车学院,所以同济汽车的发展完全是和上海汽车工业同步,而上海的汽车工业是国家汽车工业的浓缩。如今,情况也一样,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人才的大量需求,也推动着大学教学领域的发展。新的技术研发是我们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落脚点。比如传统汽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发展电动车,而同济大学在电动车制造技术方面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前10年,我们高校做电动汽车研发技术;后10年,这一技术就将向企业转移,进入批量生产的阶段;下阶段,我们将开启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究。这就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需求,这种需求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今年,我们要新建国内第一个智能汽车试车场,主要是将信息交互、互联网应用等一些跨界的智能产品装载到车内,开展无线传输,让未来的道路更安全、更高效,堵车越来越少,这就需要云端系统支撑,这也是我们下阶段的研究方向。

记者:高校的进入对当地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汽车学院和安亭汽车城的产业是如何对接的?风洞等一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如何?

余卓平:汽车工业的发展从引进技术、进行国产化,到现在自主创新品牌发展就是一个“产学研”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我们汽车学院配合汽车工业的引进、消化、国产化做了不少工作。汽车学院自1988年成立至2000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上汽集团做汽车国产化工作,我们开发了各种实验装置,对上汽的产品进行耐久性试验,帮助上汽采集产品的性能,研究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是创新阶段,这块研究放在了电动汽车上。

这也是产学互动最为明显的阶段,上汽燃料电池的开发团队与我们学院是完全互相交融,在人事和技术上都密不可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电动车新一轮的发展上——智能新能源汽车。我们与上汽合作,在嘉定校区成立了“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上汽特派专职副主任在中心开展工作。

产学研另外一块体现在教育教学上,汽车学院与上海大众一直有紧密的人才培养的互动,我们设置5年的课程,一方面是增加德语教学,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强化学生的实习时间。上海大众给我们提供了充沛的实习空间,双向的合作培养也形成了教育部“校企”合作的“样板”,这种合作方式曾多次获得上海乃至国家的教学成果奖项。

嘉定校区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是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轨道交通产业的非营利、中立性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支撑相关企业自主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现在,风洞中心主要面向国内汽车和轨道交通企业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市场,同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国内相关车辆产品设计提供比较完备的风洞试验服务——空气动力学试验、气动声学试验和热环境模拟试验。去年,风洞累计工作时间已超过4000个小时。伴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风洞近年来也逐渐发展成为“不请自来”“排长龙”的服务平台了。

记者:当前,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热点发展方向,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在这方面是否有研究的重点课题?

余卓平:刚才提到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这是面向汽车行业的唯一一个创新中心,全新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设有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应用环境系统团队、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团队、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团队、新能源汽车新型车身与空气动力学团队、商用车新能源动力系统集成团队、新能源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智能控制团队、混合动力乘用车专用直喷汽油机团队、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感知与控制团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能源利用团队,这将再一次把同济大学推向行业金字塔尖端,成为行业技术的研发基地。(龚妍 晓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