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5年6月28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观点 我国汽车工业由大转强的指导性文件 汽车4S店会不会消亡? 平行进口车何以举步维艰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汽车工业由大转强的指导性文件

□ 作者 张明生

为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国家提出“力争通过3个10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在2015年5月8日印发了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部署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具体任务和阶段性目标。

随后在5月13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抓住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的有利时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国务院发布的这两份文件,对我国汽车工业从生产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和化解当前汽车产能过剩矛盾同样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在2010年我国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双双位居世界第一后,就有国内汽车业有关人士提出,争取用10年时间使我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5年过去了,非但没有形成一个全行业统一的行动计划,连关于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志也还没有一个全行业普遍认可的定论,成为汽车强国始终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个口号而已。《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正可以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标志和途径。《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显然也是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志。也就是说,只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创造能力、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可以与国际汽车企业全面一较高下时,才能认为我国实现了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要实现以上所说的三个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等8项任务应该是汽车行业的统一行动计划。汽车行业特别要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创新能力、推动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推进品牌建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优化企业发展布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着力。唯有如此,中国成为汽车强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中国制造2025》安排了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10个重点领域,其中排在第6项的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要求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此外,在第2项“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中,其列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中,第一个就是汽车。可见,汽车行业在我国成为制造强国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曾在一个汽车产业论坛上透露:《中国制造2025》方案是在报告提交审批时,政府机关提出必须写入汽车业,方案中这才有了汽车业的内容。且不去揣测该负责人披露这段过程的意图,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闻听此言当“知耻而后勇”,举全行业之力,加快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做出个样子来给其他行业看看。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这一文件中,也是专门有一项是针对汽车行业的,其提出了“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推动国产大型客车、载重汽车、小型客车、轻型客车出口。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汽车生产厂和组装厂,建立当地分销网络和维修维护中心,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汽车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汽车技术和工程研发中心,同国外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开展合作,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

这些具体措施,既体现了我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的长远要求,也可解决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面临产能过剩风险的短期需要。关键是汽车企业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分析全球汽车市场的特点,将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企业提高国际经营能力的一项长期工作来谋划,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的出口数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不论是贯彻《中国制造2025》,还是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说,最大的障碍依然在于企业数量过多、力量分散这一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为了目标一致地参与国际竞争,避免在国际市场互相残杀,同是生产轨道交通车辆的南车与北车合并成立中车集团的举措可以为汽车工业提供借鉴。要完成国务院近期有关制造业的两个文件对汽车工业提出的任务,汽车工业必须有全行业的总体规划,至少需要大的企业集团联合行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