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过数年布局推广,目前已经取得哪些成果?在推广应用中存在哪些挑战?下一阶段的政策动向如何?日前,“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与发展研讨会”在深圳坪山新区召开,与会代表针对新能源汽车在推广应用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以及在“十三五”阶段应如何规划和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发表了各自观点。
私人消费成为主力
新能源车市喜忧参半
自2010年起,为期5年的新能源汽车导入期迈向终点。细看目前的成绩单,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已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32万辆,特别是今年1月到10月累计生产20.69万辆,同比增长3倍,新能源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在今年年底将突破30万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超过美国同期;到2016年,中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
据了解,2013年至2015年8月,我国示范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已达16万辆,完成总体推广任务的47%。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从2014年的54%提高到今年前8个月的72%,私人消费成为新能源汽车乘用车领域的主力。此外,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体系日渐完善,车企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的热情高涨,产业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各地政府积极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燎原之势渐成。虽然成绩斐然,但现阶段整体情况仍与此前国家拟订的“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50万辆”目标存在不小差距。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工信部装备司孟祥峰博士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配套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短板,任务艰巨。
首先,充电桩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速度滞后。2014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量和基础设施充电桩的比例是3比1,“充电难”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其次,整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动力电池的研发水平和产业布局不足。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对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沿技术研发储备不足。由于技术方面存在难题,电池研发费用仍然较高,使得产品成本得不到有效下降。动力电池领域缺乏龙头企业,优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电池充电时间过长、行驶续航里程总体偏短,以及电池安全等实际问题也影响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决策。
“十三五”战略升级
明确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着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型挑战、汽车排气污染治理的挑战,以及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与能源安全的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表示,坚持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完善电动汽车技术平台,支撑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变革机遇,是“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基本布局。到2020年,我国实现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
随着“互联网+”引发的产业融合和跨界浪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能源互联网、汽车车联网、信息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十三五”规划也将在动力的深度电动化、车身底盘的轻量化、整车智能网联化三个方面展开。电动化只有和轻量化、网联化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电动化技术带来的电池重量增加和里程限制的挑战。纯电动力系统仍然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攻方向;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是将来的主流系统;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则是面向未来的动力系统。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问题是高性能和低能耗的平衡。“插电大竞争要来了,国外产品将大规模引进市场,估计3年之后会形成非常激烈的竞争。”欧阳明高如是说。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初具雏形,真正能撬动市场的动力是消费者,我国政府应审时度势,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车企要走出补贴“温房”、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2020年,并不遥远。(见习记者 李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