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6年7月24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市场|Market 国产新能源车面临“缺芯”风险? 国产新能源车面临“缺芯”风险? 布雷博:2018年销售100万件铝制卡钳 车轮考驾照推出“分期学车”功能 高德地图发布上半年公交报告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开营 GULF海湾石油赞助曼联 曼胡默尔新技术中心正式揭牌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韩电池遭“屏蔽”

国产新能源车面临“缺芯”风险?

7月21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募资144.73亿元,用于扩产磷酸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项目。其中,上海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向其投资30亿元。此次投资合作是不是双方为布局动力电池市场所做的铺垫引起了业内的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松下、三星SDI、LG化学等日韩电池巨头并没有被纳入第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难免让人猜测,三星入股比亚迪,颇有些“曲线自救”的意味。

不过,因电池未被纳入目录而不安的恐怕不止这些日韩电池巨头们,还有诸多国内的整车厂。

一大波车企或因电池问题停产

事实上,大部分国内新能源整车企业使用的都是日韩电池。但按照最新的规定,从今年5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若使用没入选目录的电池产品,将无法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从而无法获得补贴。

尽管工信部正在修订《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放宽了对在售车型的限制——对所用电池未进入目录的车企将给出一年的过度调整时间,但依然弄得诸如江淮、广汽、北汽、长城、华晨等跟外国电池厂“结对子”的车企们捉襟见肘。这不,上周号称“中国最美电动车”的江淮iEV6S就因电池问题调整了生产计划,大家都忙不迭地找起了“备胎”。

目前,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形成了中、日、韩三国鼎立的格局。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三个国家的电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日韩两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日本的市场份额高达52%,韩国为30%,中国仅为8%。

再看国内市场,涉及动力蓄电池配套生产企业有170多家,但可以进入到整车供应链的生产企业却仅有比亚迪、合肥国轩高科等不足10家。从配套情况来看,在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企业中,仅三星SDI、LG化学两家供应商就“拿下了”20余家的配套业务。

养鲶鱼却养出一群鲨鱼

从行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占据未来汽车行业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而绝不是想把整个产业链变成又一个组装车间。

三星SDI、LG化学这些原本应该作为“鲶鱼”角色的海外动力电池企业,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群“鲨鱼”:不仅没有倒逼本土电池企业提升产品性能和技术实力,却把整个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拖入了恶性价格竞争中。

反观国内电池行业,不少都是从非动力电池和铅酸电池转型而来。在我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中,小型企业占90%以上,形成一定规模配套能力的连5%都不到。科技部部长万钢曾经对此表态,“中国与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差距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在大型电池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生产一致性上还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消费者愿意为国产电池埋单吗?

某整车企业负责人坦言,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高了,电池却不够用了,只能去寻找韩国电池供应商。如今,大棒落下,这点心思多半只能落空了。

坦白说,之前很少有消费者会去关注新能源汽车用的是哪家的电池。三星入股比亚迪、江淮iEV6S因电池调整生产计划这些消息一出,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问题的盖子被掀开。即使整车厂找来了“备胎”,消费者会买账吗?而国内电池供应商能在这一年的缓冲时间内,在产品的质和量上发生蜕变吗?

回过头来,我们也得反思,在新能源车一路高增长的背后,先是发生“骗补”,然后又是电池产业“空芯化”。接下来又会是什么?

产业再发达,市场不买账也终究是一场空。经过这一事件后,整车厂会不会像比亚迪一样,自建电池厂,不将核心配件放置在他人手中?而日韩电池厂又会如何应对?会不会有什么暗渡陈仓之计?用不了一年,几个月应该就能见分晓了。见习记者 李妍如)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