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6年10月2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上汽乘用车|SMPV 用“洪荒之力”打造“临港速度”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洪荒之力”打造“临港速度”

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团队全力奋战,迎来荣威RX5第25000辆下线

□ 本报记者 林芸 见习记者 江睿杰

一亮相即是网红,一上市即成爆款。荣威RX5上市两个多月以来,订单数已超过5万辆,平均每2分钟卖出1辆,正以SUV“销量王”的自信姿态领跑市场。近日,荣威RX5又迎来了25000辆成功下线。从7月中旬SOP25000辆,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业界堪称奇迹。他们是如何打造出令人赞叹的“临港速度”?带着疑问,记者近日做了实地探访,深入了解其中奥秘,揭晓其台前幕后的故事。

为满足市场大量的订单需求,719日起,临港基地将原先10个小时的单班运作模式正式调整为“10+10”小时的两班工作模式;91日,再调整为“11+11”小时的两班工作模式,实现24小时连轴运转。全员使出“洪荒之力”,默默地在本职岗位上辛勤耕耘,为荣威RX5生产贡献自己最大的能量,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与智慧为自主品牌的发展与腾飞做出贡献。这也是全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奋勇拼搏、追求极致、超越自我的了不起的挑战。

【生产提速篇】

与时间赛跑

确保产能提前2月达纲

“荣威RX5项目的Launch周期仅用时四个半月,较以往车型缩短两个月。同时,该车型量产爬坡与两班翻班在同一节点开启,其困难可想而知。”新项目启动经理苏成军说。

新项目Launch团队直面挑战,通过优化流程制度、完善问题解决机制等措施,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实现。苏成军举例说:“荣威RX5项目建立了问题分层定时上报机制。在试生产过程中如碰到问题没被及时解决,则将被上升至该责任科室;如再在规定期限内得不到解决,则上升至部门总监,甚至更高层面。”基于上述机制,荣威RX5顺利完成Launch,并仅用时1个月顺利完成生产爬坡。

荣威RX5最初规划产能为27JPH(即每小时生产27辆车)。3月底,公司领导层启动车型提能计划,要求与Launch及生产爬坡同时进行,并在9月底完成达纲。

面对时间短、任务重等诸多困难,提能改造团队敢于直面挑战,与时间赛跑。提能项目经理苏佳胜说:“为把项目实施好,我们的现场改造计划细化到每一个责任人、每一个小时及对应的交付物。922日,提能改造项目圆满成功,生产线完成最终爬坡,生产能力由27JPH提升至40JPH(即每小时生产40辆车)。”

【品质卓越篇】

心系品质造车

生产现场“零缺陷”

“公司坚持品质战略,因此绝不容忍任何制造瑕疵的出现。目前,用户对荣威RX5品质的反馈是‘杠杠滴’。”总装车间工程经理金建军说。

据介绍,荣威RX5项目实施中,临港基地不断完善生产现场制造质量“零缺陷”的保障策略:一是对防错系统进行全面完善,从工艺防错、零件防错等方面入手,对工位逐个进行评价,以降低人为出错的风险;二是建立了制造质量缺陷库及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岗位质量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三是基于根源检验的原则,推行自互检措施,使自检、互检与专检能够结合风险点实现质量保证的全覆盖,避免工位制造质量的外溢。

同时,各车间强化过程工序与参数控制,对关键制造工位实施重点监控,确保过程质量及稳定性。公司成立了问题响应应急小组,针对现场及售后问题快速响应,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并且责任到人。

【精益造车篇】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实现高效率造车

“针对两班‘11+11’满负荷生产,车间设备基本上处于‘人休机不休’的状况,各车间维修团队全员参与,对工作持续优化,确保TPM(全员生产维修)/PM(预防性保养维护)的有效运作。”总装车间维修工程师胡涛说,“同时,各车间进一步完善分层审核制度和PM Audit点检制度,从维修保养的保障体系上下功夫,确保养护工作有效执行。”

据介绍,维修团队及时对重复性问题及维修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设备故障排故操作进行优化,力争做到准确、快捷识别并修复设备故障;针对设备高负荷运转,在维护保养执行策略上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确保正常生产。

临港基地还建立了完善的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机制,汇集智慧,实现精益生产。比如,一点CIP、改进与攻关型课题、达人活动、优秀班组评选等持续改进机制,为一线员工乐于改善提供了平台。此外,各车间还通过改进与攻关型课题的立项实现团队协作,针对瓶颈性、系统性问题进行攻关。截至目前,基地总计收到有效课题18项。其中,已完成验收课题3项,另有5项课题正在进行验收。

【人才育成篇】

开展系统培训

确保新员工快速成长

为满足两班“11+11”生产需求,临港基地招收了大量新员工,通过安排军训,以及熟练岗位环境、节奏和劳动负荷的体验方式磨炼他们意志,让员工适应高强度节奏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临港基地自去年年底就开始筹备‘快速人员培训’计划,旨在帮助新员工尽快掌握理论和实战操作经验。新员工到岗后会先接受《作业行为与规范》、《标准作业遵守》等课程培训。”车身车间工程经理李琪告诉记者,“之后,他们还会接受相应岗位的‘教三练四’培训,这将有助于新员工快速掌握车型的标准化作业,具备独立上岗操作能力,并通过对操作要点的执行来控制关键质量。”

另外,针对一线管理者,尤其是今年大批新上岗的代理班组长,基地制订了一线管理者知识技能培训与认证体系,并将第三方认证结果作为其升岗的必备条件。通过为他们提供培训课程,并将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纳入考核,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为保障生产系统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人文关怀篇】

全方位人性化关怀

创造舒心工作生活环境

直面员工高负荷工作,临港基地努力为员工打造第二个“家”。全方位营造人性化关怀、创造舒心工作环境,确保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生产。

10+10”小时翻班模式开启时正值7月持续高温,员工就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人员服务科与食堂对接,狠抓就餐安全,建立安全防控体系,确保食材的新鲜及可追溯。同时,结合一线操作工翻班的工作模式,让食堂为夜班员工增加清淡菜肴。鉴于夏季对一线操作工的身体消耗十分厉害,人员服务科还在基地内增设18个大麦茶供应点,同时每天两次为员工提供冰冻盐汽水和绿豆汤。

人员服务科经理丁芳美告诉记者,在实施“11+11”小时生产模式前,人员服务科及时做好预案,为有意住宿的一线操作工开辟新宿舍,提供400多个床位,并安装空调、网络等设施;针对大量新进员工,专门新辟停车场,为自驾车员工提供停车便利。安全保障部进一步加大了对班车的管理力度,形成车队长责任制、每周举行驾驶员安全培训会、定期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以此来确保班车的正常、安全运行。

“只有后勤保障做好了,员工才能安心在这里工作。”丁芳美的一句话让记者感受到“红花固然好,后勤保障这片绿叶的扶衬也非常重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