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7年12月10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新知+|Wissen+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人工智能为何在经历“寒冬”之后,于今日迸发出“野蛮生长”的态势?

未来的机器人是否真的会像电影《她》《机械姬》中那样具备高超的人类智慧,进而取代人类?

奇点来临时,人还会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吗?

《人工智能简史》

作者:[美]约翰·马尔科夫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的约翰·马尔科夫在他的新作《人工智能简史》一书中,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马尔科夫也剖析了“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机器时代的核心伦理问题。

几年前,在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考,快与慢》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共进晚餐时,我曾指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我认为,其主要问题在于,在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将会遭遇失业危机。

“你没有抓住问题的精髓。”卡尼曼反驳道,“机器人进入中国的时机其实恰到好处。”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之后的10年中,无论是在工厂生产还是老年人护理工作中,智能机器都成了司空见惯的存在。不仅在中国如此,世界各地也都是如此。不过,当关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话题再度引发全球争论时,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计算能力、机器人技术与东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过去三年间,西方国家对智能机器,以及它们对人类劳动岗位的潜在威胁备感忧心。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从卡车装卸工人到法律研究工作者,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只要是重复性的劳动,都将被机器人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取代。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很久以前,凯恩斯就曾指出,科技将取代工作岗位,而非整体工作量。这些改变了我们工作方式、互动方式以及娱乐方式的创新,将给21世纪的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影响几乎等同于20世纪初机械设备将农耕经济带向工业经济时,社会所经历的根本性变革。

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定义人类与那些亦敌亦友的机器之间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我将对“智能机器将成为我们的奴隶、伙伴,还是主人”这一问题的过去与将来做进一步探讨。

硅谷流行着一种看法——技术的演进有着自己的生命。简单来说,就是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主要受到半导体行业的影响,这一被称为摩尔定律的过程——过去40多年间,计算技术进步的速率持续增加,已经被视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接连几代计算技术,已经从房间般大小的计算机缩小到了冰箱般大小的小型机,又进化到可以舒服地“端坐”在桌子上的个人电脑。然后,这些设备又“跑到”了人们的腿上、手掌中,现在又出现在了手腕上。

这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技术的进步是自发的,而且这一过程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可事实远非如此。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让它们运转的软件,实际上都是由人类设计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最为清晰:“我们塑造了工具,而之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现实情况是,人类将继续决定机器的能力。那些创造了日益强大、自动化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软件的工程师们,将决定这些发明将要增强人类、控制人类,还是完全去除人类的存在。

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问题。在计算时代的黎明期,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就曾明确指出,智能机器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些清晰的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可选方案仍然仅限于推理与猜测。如今,随着机器变得自动、敏捷、能够四处移动,工程师、科学家、程序员以及老百姓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即刻发生作用。(本文为《人工智能简史》序言)

书评

未来的机器人将会成为我们的伙伴,还是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想知道答案,就要阅读这本书。正如马尔科夫在他引人入胜的叙述中阐释的那样,答案取决于我们自身。

——《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机器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和“机器能在帮助我们做自己的事情上做些什么”这两大问题?毫无疑问,马尔科夫给出了这一技术时代核心问题的答案。

——Nest联合创始人托尼·法德尔

我将这本书视作一部惊悚的间谍片,这是因为人类的命运正在其中上演,而且马尔科夫的描述也是如此迷人。

——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CEO奥伦·埃奇奥尼

节选

2014年春天,我把汽车停在临近斯坦福大学高尔夫球场的一家小咖啡馆前。当我从车里出来时,一位女士正将她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停进我旁边的车位。她下了汽车,把自己的高尔夫球车拿了出来,然后径直走向球场。这时,那辆球车就跟在她身后,请注意,是车“自己”跟着她前进。我有点儿吃惊,但当我疯狂地在谷歌上搜索“机器人高尔夫球车”时,却发现这种“小家伙”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这款名叫CaddyTrek 的机器人高尔夫球车的零售价是1795 美元,而它不过是出现在硅谷高尔夫球场上众多奢侈物件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便宜的传感器、强大的电脑和人工智能软件能确保这些机器人变得更加自主。它们将帮助我们,也将取代我们。它们会像改变战争方式一样,改变医疗保健和老年人护理的现状。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早已对机器人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远没有为这一孕育之中的新世界做好准备。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帕洛阿尔托附近居住,这里后来变成了硅谷的核心地带。但当一系列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组合起来,形成个人计算和现代互联网的基础时,我却搬走了。不过,我回来得很及时,见证了“将会席卷整个世界的计算时代的兴起”,它所到之处,一切都被改变了。几年以后,在进行睡鼠项目研究时,我发现了与早期的互动计算机系统设计者们的工作完全不同的内容。在信息时代刚刚揭开序幕的几年里,两位研究人员开始独立开发未来的计算形式,他们建立的实验室离斯坦福大学校园不算很远。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之间,未来既可能是乌托邦,也可能是地狱,还有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世界。如果生活和自由的标准有机会得到提高,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由和隐私为代价呢?是否存在能够设计出这种系统的正途或是歧路?我坚信,答案就在这些设计师身上。

分不清的《人工智能简史》

继大数据之后,人工智能又成为新的显学名词。人工智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次高峰和两次低谷。然而,大部分人依然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去了解它,往往“望文生义”。类似《人工智能简史》的书籍也是扎堆出版,虽然名称相似,却各有侧重。

《人工智能简史》

[中]尼克

本书由乌镇智库理事长尼克撰写,书中全面勾勒了人工智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再现了AI史上大师的工作、交往。这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用于了解人工智能鲜为人知的历史,也适合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作为入门的向导。

《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

[中]集智俱乐部

集智俱乐部是一个由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组成的团体。

这是以集智俱乐部署名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集智俱乐部组织的若干次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活动的延展与集合。这本书对门外汉进行科普绰绰有余,还提供了不少进阶阅读的信息。

《人工智能时代》

[美]杰瑞·卡普兰

好的书能刺激和启发你后续的一连串思考。杰瑞·卡普兰设计了世界上首台笔触式计算机,在美国科学界、产业界和政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本书中,作者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必然带来的技术和社会风险入手,探讨了应对这些风险的可行之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