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8年3月1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声音|Voice 新能源汽车市场突破,只“改装”远远不够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能源汽车市场突破,只“改装”远远不够

打造差异化产品是车企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方面,行业热度不减,从行业发展热度到资本关注的热度,都可谓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补贴退坡成为大势所趋,“后补贴时代”对行业影响深远,各家企业出现分化。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发展,连续三年实现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超过180万辆。新能源汽车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已经连续10年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正考虑在2018年上半年恢复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并正在研究传统燃油汽车禁售时间表。埃森哲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有望与内燃机汽车相当;加之环保意识的增长、政府补贴的延续、行业监管的严格,新能源汽车将真正实现大规模的市场突破(见图)。

对于广大车企而言,如何跟紧政策步伐、抓住政策红利,实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超越和领先十分重要。除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组合、完善销售全流程服务外,打造差异化产品、树立品牌独特性将成为车企在未来新能源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车型电动化只是“初级阶段”

面对市场“蓝海”,不少汽车制造商都在积极行动。他们或将电动汽车的发展视作进一步增长的机遇,或将其看作是现有商业模式面临的风险。不过,无论怎样看待,他们必须尽早行动。

最为直接,也可能是成本较低、短期见效最快的,是将现有畅销车型进行电动化改造,同时投资电池和其他基础设施。

这样的做法是明智的。利用已有的技术、平台和供应链来同步打造两类车款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商业策略,毕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在一夜之间改变传统业务模式。

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他们只是对燃油车辆做了改良替代,“革命”不彻底,风险仍在潜伏。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与其说是车型的进步,不如说是对汽车行业的车型概念、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全面的变革要求。汽车制造商若想赢得市场,就必须摆脱单纯将畅销车型电动化这种“初级阶段”做法,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当前的汽车制造与销售模式。

汽车行业的跨界颠覆者

在大爆炸式颠覆和挤压式颠覆犹如家常便饭的今天,跨界竞争不仅不再稀奇,而且随时会出现。

汽车行业同样如此。由于电动传动系统的复杂程度明显小于汽油或柴油发动机,汽车制造过程将变得更加简单,成本也更低,从而支持全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即便业内所有厂商都意识到这一点,目前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试图打造此类业务。这为来自汽车行业以外的新参与方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当德国邮政服务商Deutsche Post考虑利用低成本电动厢式货车在城区递送包裹时,这样的车型尚未面世。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于是,他们收购了一家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开始自行创建车型——“街头滑板”(Street Scooter)。这款电动车单辆成本仅为3.2万欧元,能连续行驶100公里。

虽然目前这款车给人的印象远不如德国汽车厂商推出的中高端电动版货车,但它完全能够满足运输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需求。德国邮政如今已开始将Street Scooter货车出售给其他公司,这不但增强了其创收能力,还帮助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国际扩张计划。

汽车厂商显然可以效仿德国邮政的做法。“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欧元,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而为了开拓这一市场,车企不能只对现有货车进行电动化改造,而要针对该细分市场开发一款毫不花俏、极为精简的车型,正如德国邮政所采取的行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相关产业也将随之增长。例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电池的更换、再利用和循环回收。有专家认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全球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攀升至370亿欧元,并有大约三分之一使用过的电动汽车电池将被接入公用电网,为用户家庭提供最多达9500万度的电力。

在这方面,一些欧洲汽车厂商正初显身手: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和大众汽车最近与美国车企福特合作,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充电站网络。戴姆勒已开始销售汽车电池组,用作家庭储能解决方案;宝马则将资金投向了电池重复利用的业务。

新能源汽车真正的威胁尚未显露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影响远不止这些,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后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比如,电动传动系统不仅可以支持全新的汽车和基础设施创意,更能实现“出行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的新型业务,由此颠覆整个汽车行业。专家预测,未来15年,新能源技术将会与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融合,改变车辆的生产与使用方式。

其运作原理非常直观: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能实现汽车的按需使用、自由共享,“机器人汽车”会自行将车主或其他乘客送至其想去的任何地方。电动传动系统可以确保车辆利用率达到极高的水平,同时大幅降低维护和修理工作量——因为与内燃机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会更少使用那些容易磨损、破碎和断裂的运动部件。

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无疑将掀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购买传统汽车的消费者会减少。

车企该如何应对与抉择

新能源技术固然非常重要,但仅仅依靠该技术还远远不够。每家车企、供应商和初创公司都应该明确,新能源技术不但是内燃机的替代方式,更是全新汽车和出行概念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我们建议,未来主流的汽车企业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积极优化和布局:

▲尽快全面布局新能源产品。对于新能源市场的先发企业,应继续加强产品和技术优化,巩固领先地位;对于起步初期的企业,应努力丰富产品线、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对于尚未起步的传统车企,则应大力加速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开发及产品引进。其中,企业合资、互联网造车等合作模式或将成为车企快速应对新能源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

▲优化产品型谱。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快速变化,各车企应顺应市场需求,优化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在产品组合中的占比,实现产品销售和积分销售的利润最大化。

▲打造差异化产品,构筑品牌特性。未来,车企在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应努力通过外观及内饰设计、车联网功能等差异化特征树立起品牌的独特性,进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并增加品牌的情感吸引力。

▲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考虑到电池性能和成本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桎梏,企业应持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突破当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长等限制,并努力提高产品整体质量,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采取更具创新性的营销策略。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全国推广,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正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购买的主力客户群体。面对不断变化的客群和消费需求,更为新颖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模式将助力车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完善从售前到售后的全流程服务体验。未来,购买新能源汽车将只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节点,售前对潜在消费者的挖掘和售后对客户的服务都将直接影响客户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售后的充电及维保服务是消费者选择新能源产品的关键考量,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服务应一并考量。因此,未来车企应着重完善应急救援、电池维修保养及汽车整车置换等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服务环节。

▲正视并努力缩小目前传统燃油车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业与世界先进国家汽车制造业的差距仍然是全方位的,比如车身材料、零件采购、质量控制,甚至内饰设计、操作系统等。这些短板如果不能得到弥补,那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的差距依然会存在。即使国内厂商未来在新能源核心动力方面取得了技术性突破,甚至完成了弯道超车,如何缩小现有产业链条上的差距也是中国车企维持未来领先身位的重要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