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 升级服务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延锋产品转型40周年。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延锋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40年前的延锋,销售收入90万元,产品领域仅包括方向盘、扶手、遮阳板等简单的塑料件产品,业务范围仅限于国内汽车市场。如今的延锋业务范围覆盖汽车内饰、座椅、电子、外饰及被动安全五大领域,经营范围已扩展至亚太、欧洲、北美洲三大区域,年汇总销售收入近130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第16名。
延锋公司党委书记陈国联说,创新是延锋的文化基因。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延锋。
创新故事
员工走上创新舞台 好创意走下PPT
2013年对于延锋安道拓的赵旭楠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她带着“弧形调节滑轨”这一创新项目登上了iExpress“活力杯”汽车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的舞台。当时的赵旭楠大学毕业不久,有着满脑子的创新点子和满腔的热情,却不知道如何将创意变成实物、不知道如何去展示。令她欣喜的是,“活力杯”不仅给了她展示的舞台,同时,比赛前还有导师指导创新工作,将创意变成实物。“创新需要仪式感。工作中,很多事情会被淡忘,但是有仪式感的事情会是记忆长河中闪耀的星。”赵旭楠说。
员工走上舞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好创意走下了PPT,变成了活生生的产品。延锋安道拓技术中心创新经理毛爱华曾经担任多个“活力杯”项目的导师。同时,她还是延锋安道拓的创新联系人,见证了一个个项目从创意落地成产品的过程。在2015年的“活力杯”中,她所指导的《硬度可调坐垫》项目通过调节坐垫的硬度缓解长时间驾驶的疲劳,获得了当年“活力杯”二等奖。比赛后,毛爱华和她所在的团队就紧锣密鼓投入资源进行量产开发。如今,这个创意项目已经实现了量产。“活力杯”的项目不再停留于创意层面,而是实实在在转化为延锋业务中实际应用的项目。
小微平台:让创新触手可及
在延锋伟世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几乎每一位班组长、现场工程师的手机上都安装了一个名为“小微平台”的APP。只要发现生产现场有任何可改进、可创新的地方,他们都会将问题上传至这个平台。快速响应是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只要提出的改进点收到专业团队的确认,便会得到及时的答复,并形成闭环。
“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特色鲜明的创新载体。‘小微平台’就是结合合理化建议平台,针对一线员工的创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线员工可以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小创新。”延锋工会副主席常虹说,“所有的改善点都可以是‘微创新’,我们鼓励一线员工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延锋各大业务系统,这样的平台还有很多,比如延锋彼欧的“精益大师杯”,又如延锋百利得的“创意直达车”。创新走在一线,让一线员工触手可及,便渐渐成为习惯。
工匠的“摇篮”:技师创新工作室
延锋内饰高级技师“老杨”杨晋鸿是上海市首席技师千人赞助计划的一员,同时也是内饰模具维修领军人物。2013年,他被派往延锋武汉新建的工厂做技术支持。2015年某一天半夜,正在外地做技术支持的老杨突然接到电话,得知模具皮纹撞了,他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并联系当地维修供应商维修。供应商给出诸多理由告知他不能及时维修,经过杨晋鸿的苦苦劝说才勉强同意,过程非常曲折。
这件事给了老杨很大冲击,他问自己:“什么时候我们能自己修复注塑模具皮纹?”
2016年,武汉地区借助延锋党群共建委员会平台成立了技师创新工作室,老杨在工作室里办起了注塑模具皮纹培训班,带徒弟们学习维修技术。在老杨和创新工作室伙伴们的努力下,共同探索具体维修方案和专门的维修工具,终于实现了阴模皮纹维修的突破,并向兄弟公司推广他们先进的技术。老杨也成为延锋“阴模皮纹维修第一人”。
老杨在武汉已经带出了3个徒弟,他要求武汉模修团队要“全能”,每个人都必须会修模具,会烧氩弧焊,会烧激光焊,会修缝纫机,会修补皮纹,会车、铣、磨,会模具类电工,会设计制造简易工装。老杨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模修事情样样都会自己做,打造一个全能的模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