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梦露未来会重返银幕?人工智能目前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存亡造成威胁?人工智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最难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是什么?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空间?上述问题,在国际人工智能学界权威专家托比·沃尔什的重磅新书《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作者:[澳]托比·沃尔什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作者托比·沃尔什被誉为国际人工智能学界专家、全球跟进人工智能发展值得关注的十人之一。他是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和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科学教授,负责领导澳大利亚ICT研究卓越中心Data61的算法决策理论小组。他被推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研究员,并获得了久负盛名的洪堡(Humboldt)研究奖,以及新南威尔士州州长颁发的2016年工程与ICT卓越奖。
他还曾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和瑞典担任研究职务,并入选了澳大利亚首届百强知识明星(Knowledge Nation 100)榜单,该榜单入选人均为澳大利亚数字革命领域的佼佼者。
2005年,在庆祝《科学》杂志(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该杂志社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在这125个问题中,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只有一个,即第94个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极限是什么?”。
编写这些问题的专家那时也许还不知道,在2005年,人工智能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以Geoffery Hinton(辛顿)为首的一批计算机科学家应用多层神经网络的算法,借助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带来崭新的智能计算效果,揭开人类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帷幕。以深度学习为首的重大变革正在悄然席卷整个人工智能行业。
2016年3月,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击败了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其中,深度学习大放异彩。但要说明的是,AlphaGO的这个成就包括了人工智能近期努力的所有结晶: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蒙特卡洛树搜索。AlphaGO的惊人成就也为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好奇: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这些科学家在过去60年里做了些什么?人工智能的未来将走向哪里?
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机会在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多只有一两次。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机遇呢?
该书作者托比·沃尔什教授是回答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在2011年于西班牙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IJCAI)上,托比·沃尔什教授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他不仅将一千多人的大会办得有声有色,而且在这次和以后几次会议中,他主持的人工智能与社会影响方面的特别讨论会场场爆满。
今天,中国的人工智能已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分量。2011年IJCAI大会上,连一家中国公司赞助商的影子都看不到。而在2017年IJCAI大会上,中国公司赞助商成为主力军;中国的投稿量和文章录取数已超过美国和欧洲,成为世界第一;文章质量也稳步提升。中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在这样的大变革时代,托比·沃尔什教授的这本新作来得正是时候。在众多人工智能的新书中,这本书的内容涵盖面最广,从人工智能的缘起、发展到未来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有全面的回答。
所以,如果今天《科学》杂志再次公布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的话,一定会有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确实关乎人类社会的终极挑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去向何方?(本文节选自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创始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一书作序)
书评
由领域内高级从业者执笔,全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真正做些什么,避开了所有的花哨噱头。
——谷歌研发部门总监 Peter Norvig
带你厘清精彩纷呈的人工智能发展史。展望人类未来,讲述人工智能为什么对我们所有人如此重要。了解人工智能,这是一本必读书。
——斯坦福/谷歌/优达学城(Udacity) Sebastian Thrun
这是一本由国际人工智能学界一流专家撰写的科普书。这本书全面涉及了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现状、局限、挑战,到社会影响、职业威胁、技术奇点、自主武器……几乎无所不包。
——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分院总顾问 周志华
节选
人工智能之梦
为理解人工智能将把我们带往何方,弄清楚它从哪儿来、今天在哪儿会大有帮助。接下来,我们再从这里出发,推断未来。
研发人工智能的努力始于1956年,奠基人之一约翰·麦卡锡在今天已经出了名的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夏季研究项目中提出了这个名字。说起来,麦卡锡选择这个名字是很不明智的。“智能”本身是个不够明确的概念。而且,把“人工”这个词放在任何东西前头,都绝对不好听。但不管是好是坏,这个概念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久远,甚至追溯到计算机发明之前。
和许多故事一样,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不过,它跟逻辑的发明故事密切相关。公元前3世纪或许可算是一个起点,当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领域。没有逻辑,我们就没有当代数字计算机。逻辑往往(现在依然)被视为一种思考模式,一种精确说明我们怎样推理、形成论据的手段。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2000多年,除了一些用于计算天体运动、完成其他初级计算的机械式机器,人类在制造思考机器方面毫无进展。但公平地说,想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存活下来,即便是最先进的国家,人们还是有太多事情要对付,比如战争、疾病、饥饿。
这期间有个突出人物,他是13世纪加泰罗尼亚作家、诗人、神学家拉蒙·柳利。有人认为柳利是计算奠基人之一。他发明了一种原始逻辑,可以用机械方式识别出他所谓的有关一个主题的所有可能真相。这样一来,他就成了第一批利用逻辑和机械方法产生知识的人物。然而,柳利的设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大范围认可,尽管它们可能对我们这个故事里下一位要出场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随着中世纪蒙蔽心智的迷雾开始消逝,我们的故事渐渐提速。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是这期间出现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最远见卓识的一点智慧贡献是,他认为人类的思想能简化成某种运算,这种运算可识别出我们推理中的错误或是解决观点分歧。他写道:“校正我们推理的唯一方式是让它们像数学家的工作一样具体。故此,我们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错误。如果不同的人产生争执,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来计算吧,不用多说就能看出谁是对的。’”
人工智能进入感知时代?
人工智能真的会取代人类吗?有人说,人工智能已进入感知时代。伟大的人类是能够自我进化的人,只有与感知机器合作,人类才能实现自我进化。如果你关心科技前沿,喜欢看科幻电影,也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过担忧,那你的问题都可以在这几本书里找到答案。
《人工智能的进化》
[加] 赫克托·莱韦斯克
与市面上绝大多数人工智能的书籍不同,这本书重在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区别,揭示人类心智的本质,深入浅出地揭示人工智能研究仍将面临的挑战。该书通俗易懂,趣味十足,并且富有哲学思辨性,会给关心科技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
《智能机器的未来》
[美]戴维·明德尔
在该书中,我们将看到人类操控机器人和利用自主机器完成工作。我们还将看到人机协作对人类的工作、体验以及知识技能造成的影响。所有这些并非是对未来的想象,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导致工作性质与工作者发生改变(进而增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是智能机器本身,而是人机协作的创新方式。
《终极智能》
[美]阿米尔·侯赛因
在该书中,作者讨论了狭义人工智能如何获得感知能力,进而发展为广义人工智能;预见了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等知名人物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来说不是一种威胁,而是追求知识过程中的又一个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