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8年11月4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焦点|Focus 畅想未来出行,这些年轻人想出了什么新点子?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畅想未来出行,这些年轻人想出了什么新点子?

□ 本报记者 邹勇 见习记者 冯璐迪

个人也能建立碳积分系统?未来出行能不能基于人的情感体验?通过远程代驾模式,如何提升出行效率?对于未来出行,年轻人的脑洞究竟可以开到多大?

技术创想

参赛作品:《EVlink技术生态》

参赛者:上海理工大学“沪江锦鲤”

针对共享汽车取还车难、用户吸引力不足、商业对接模式欠缺、用户驾驶安全等问题,EVlink技术生态可实现个人绿色出行积分的商业互联体系。由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个人绿色出行积分的商业和娱乐体系,为个人碳积分系统和去中心化数据库提供支持。

参赛作品:《大数据保障网约车安全》

参赛者:香港科技大学“WM战队”

首先将物联网技术与先进的汽车硬件技术深度融合,收集司机、车辆和乘客的各类信息;然后结合区块链技术将本地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为网约车服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支撑;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尽早发现出行潜在风险,保障每一次出行安全。

模式创想

参赛作品:《上汽共享租售新模式》

参赛者:同济大学F3

该作品主要由新售卖模式和新共享体验两部分组成。企业将共享新车出售给车主,车主通过空闲时释放车辆使用权、自用或者申请顺风车与租车用户建立联系。企业会定期收纳共享汽车使用租金,车主可以用收益购车或用于保养维修车辆。

参赛作品:《超级出行》

参赛者:上汽大众吴嘉斌

该作品主要是为各种不同需求的出行人群提供包括上下班在内的便捷、舒适的出行方案,并以此打造一个“超级出行平台”,同时,车主与乘客建立起共生的关系。此外,其还建立起一整套出行保障体系,保障乘客的安全。

参赛作品:《她出行:一骑红尘》

参赛者:上汽乘用车侯延昌

“她出行”探索出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反哺数字智能优化、路径优化以及安全提示等功能。由于女性具有独特的家庭地位、圈层影响、消费倾向、社群形象,个性化需求飙升,需要针对年龄、职业、婚育情况来满足不同女性的需求。

参赛作品:《远程代驾》

参赛者:上汽乘用车陈兴灿等

远程代驾主要是司机通过远程控制车辆服务出行用户。对于出行乘客而言,其面对的是虚拟司机,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对于业务司机来说,节约往返时间,高效提升接单量;而对于运营企业来说,可集中管控车辆和司机,管理更简化。

场景创想

参赛作品:《Eros基于情感体验的未来出行》

参赛者:同济大学Venus

简单来说,这个创意偏向情感类,伴随爱情成长而不断改变内外形态,最终唤醒两人的新家,并融入建筑的未来生活方式。作品的设计重点是以“情感植物”为核心的智能交互系统。

参赛作品:《ibus:基于群体出行场景的巴士概念》

参赛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团队

该作品的设计理念是打造一个可提供多样化服务且资源优化分配的巴士系统,取名为ibus,它可以为基础巴士配备多样化的功能模块,提供多种功能组合,形成车队。同时,它面向群体提供功能车箱租赁,乘客可以通过APP预约或租赁。

参赛作品:《简行》

参赛者:上汽总部饶怡然等

主要针对当前老年人打车难的问题,通过移动端APP、可穿戴设备等为老年人提供出行解决方案。简行整合了一键叫车功能并支持多种支付方式,以及药物配送、上门护理等特殊增值服务。

参赛作品:《Shopping on the go》

参赛者:上汽大通张明明等

基于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运营体系,打造移动零售与服务。通过多元化的产业、丰富的产品线、强大的集团品牌以及先进的技术能力等核心资源,提供移动便利店车辆的生产、C2B个性化定制、运营调度以及维护保养等业务。

大咖共论畅行之道

本次邀请赛的评委都是来自汽车相关领域的大咖,他们在对参赛作品进行专业点评和指导的同时,还在《共论畅行之道》论坛上分享了各自对于未来出行的前瞻思考。

许俊宸 论坛主持人、美国密歇根州劳伦斯技术大学管理学和工学教授

吴伯凡 著名学者、商业思想家

马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晔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君毅 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

徐康明 交通运输部深化出租汽车改革首席专家

许俊宸:目前,大家都在说“共享化”。汽车共享化后,汽车的品牌是否就淡化了?

马钧:未来的共享产品可以是车辆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它可以是慢慢嵌入到智慧城市中的某一个产品。尽管共享产品本身是虚拟的,但其实它是包含着出行服务的。

徐康明:我个人认为,出行服务对于中国城市来说是发展自主品牌的突破口。因为在出行服务方面,中国是不落后于国外的,即使国外是领先的,那顶多领先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比如网约车和分时租赁,我们可以在两年内复制它,等复制好了之后,其规模可能是它的十倍。

吴伯凡: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再到提供体验,这应该是现在很多公司在升级途中的必然路径。我一直认为产品和服务其实是一种化合物,出行是个古老的需求,需求和特定的技术条件化合成了不同的产品。与此同时,畅行其实就是体验。出行的时候,最好的就是通畅、舒畅。

许俊宸:不同级别(L3、L4)的智能汽车行驶在道路上,会不会产生问题?

张君毅:有了自动驾驶汽车以后,道路是不是就不堵了?事实上,我们的结论是,肯定会堵,而且在过渡过程中会比原先更堵。因为目前的自动驾驶的所有逻辑都是基于安全,在保守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被“加塞”或者蛇形现象,这样的情况会令交通更拥堵。但不是说这样我们就不做这个研究了,这样也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更加安全。

李晔:现在,大家有个共同点,就是太把无人驾驶的发展线性化了。就好像我们造一辆无人驾驶车,它能够很畅通去运行。这个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因为日后我们未必会处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L0-L4级别是美国人划分的)。我个人认为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我认为只要把它分成两个就好了,一个是自动驾驶,另一个是辅助驾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