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8年11月1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新知+|Wissen+ 新事物始终值得探索和期待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事物始终值得探索和期待

如果艺术和科学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对新事物的渴望——对那些看待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新理念、新东西和新方法的渴望。但是对“新”的诉求却裹挟着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如果一切事物都来自于某些旧事物,那么新事物是如何产生的?“新”是可能的吗?

《创新:一部新事物的历史》

作者:[美] 迈克尔·诺斯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在本书中,迈克尔·诺斯带领我们踏上了一个关于新事物讨论的迷幻之旅,这个讨论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诺斯表明,柏拉图之前的辩论鲜有变化——哲学家们认为新事物只产生于循环再现和重新组合:前者能在自然的循环中找到根源,后者可在语言的运作中清楚地看到。两者几乎占据了所有新事物的展现方式,这集中体现在西方历史上,包括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新发现、工业革命,甚至是在进化论中也有体现。同时,诺斯教授也论证了当代科学和文学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创新。

创新,是21世纪的关键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类似的口号在我们的时代不绝于耳。正是当今这样的新时代,我们遇到了一本探讨“创新”之内涵,探寻“新事物”之历史的著作。

新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新事物为什么变成了旧事物?创新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关于创新,关于新事物,我们有很多观点都是似是而非的、糊涂的。感谢迈克尔·诺斯教授以他渊博的知识横跨哲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穿透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梳理出一部围绕着“新”这个核心词汇而生发的观念史。关于新事物的性质、对它的产生和消亡的解释模式,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评论家对“新”这个词的不同理解,此书都给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说明。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著作,读者需要有一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读罢此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新和旧、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新事物早晚有一天会变成旧事物,旧事物内部也会有新的生机;传统未必是那么可憎,新事物也未必都那么可爱。未来依然会在新与旧的张力之中存在,这个张力会永远存在,这正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处境之一。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创新也不能完全和旧事物决裂,“旧瓶装新酒”可能是事物进化的必经之途、根本之道。我们就可以在“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建立共通的桥梁。有生命的东西必然会持续,人类必然会走向“日日新、又日新”的未来。

本书的语言并不算晦涩,但是译者能力有限,对自己的翻译总是不大自信。对于几个关键词的译法也有点拿不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词汇太常见了。the new、newness、novelty、innovation这几个词的中文意思差不多,我一般是强行地把the new翻译成“新事物”,把newness翻译成“新的性质”或“创新性”,novelty一般译为“创新”,有时候也译为“创新性”或“新事物”,innovation一般翻译成“革新”,但是这几个词的区分没有那么大,经常是通用的。在书名Novelty:A History of the New中出现的核心词汇novelty,将它翻译成“创新”总是不那么贴切,尤其是在讨论古希腊哲学的时候,因为“创新”明显是个现代词汇,其意涵特指人的发明创造之类,而古希腊时期即便有类似novelty的概念,一般都是指自然界出现的新事物,不会有那么强的现代含义。请各位读者们不要拘泥于这些词汇的区别,在心里把它换算成“新”或“新事物”就可以。(本文节选自《创新:一部新事物的历史》一书译者赵海峰所作的译者序)

书评

机智、老练,行文大胆。从古希腊哲人到各位现代主义作家,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位艺术评论家,作者以这种广博的知识和激情澎湃处理着潜伏在副标题中的矛盾。在探索新事物的多种形态和模式中,诺斯完成了最难以捉摸的成就:他解释了某物如何可以同时呈现新的和旧的状态、寻常的和预料之外的。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作者 N.凯瑟琳·海勒

在这本雄心勃勃、令人钦佩的书中,迈克尔·诺斯邀请我们重新审视关于“新”的理念。横跨哲学、科学和艺术,在其敏锐的目光和极度清晰的散文行文下,新事物变得更为熟悉,但也比我们所知的更令人惊讶。这本书是对思想史的重大贡献。

——弗吉尼亚大学 丽塔·费尔斯基

对那些试图探究“什么是现代艺术的现代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必不可少。

——《艺术评论》

节选

新事物的激情

当小说《撒旦诗篇》中的主人公萨拉丁·萨姆查和吉百列·法利什达从爆炸的飞机“波斯坦号”上坠落之时,叙述者萨尔曼·拉什迪提出了小说里的永恒问题:“新事物如何降临世间?”对这两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问题,他们需要迅速地长出翅膀,否则就会摔死在下面的海滩上;当他们奇迹般地活下来之后,问题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因为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变形。这个问题也是典型的现代问题,不仅仅体现在新事物被赋予的价值上,也体现在我们对新事物的信心上。

当叙述者急忙询问新事物如何降临之时,他忽视了安置它的到来。但是他问问题的特殊方式的确对新事物的定位提出了疑问。我们期望新事物“降临世间”,很明显它是来自于外部的,似乎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世界。用威廉·詹姆斯的十分奇怪的隐喻来说就是:创新的蓄水池偶尔会“泄漏”到我们的空间之中。这个隐喻意味着创新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在这里,滴落的小水珠很快变干,不再是新东西了。

拉什迪的叙述者角色终于花了一些时间来纠结新事物的问题,从卢克莱修到达尔文,他们筛选了、但没有真正弄清楚——很少追问——原初的问题。在对新事物最迫切的需求中,它愉快地假定在某处存在着一个新事物的仓库,关于新事物的来源、地位和本性,它只有矛盾而模糊的了解,拉什迪的问题正好代表了现代性的态度,创新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性最本质的属性。不论人们所设想的现代性何时开始,现代性总是标志性地出现在新事物从一个对性的术语变为绝对价值之前。在某些地方,平凡而琐碎的新鲜事物经历一段时间,变成了新事物自身,现在也变成了新时代——一个和其他时代比起来并不那么激进,但是又因不同而变得更好的时代。在创新成为“现代性的本质”之前,它已经把自身变成了本质。

一系列新的影响和风格上神奇的变化,自然之谜和科学的发现、发明和革新,这些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抽象的范畴,这范畴解释和提升了所有这一切的意义。就此而言,“日日新”首先坚持现代性程序的命令行,因为它把一切事物转化为一种现代性可用的格式。在其模糊性之中,庞德的格言指示了一些比把“它”变成新版本还要宏大、还要抽象的东西。这个口号在一个单一的、无所不包的范畴中为每个特殊事物列表,它使一切发生的事物都综合成一个单一的东西:新事物。

探讨、探究更多的创新

庞杂的系统更容易产生许多反常的现象,从而使新事物应运而生。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现代中国就尤其应该产生更多的创新。紧跟时代脉搏,探讨“创新”之演变与内涵,探究“新事物”的源起源落。

《创新的本质》

[英] 斯图尔特·克雷纳

[英] 戴斯·狄洛夫

本书汇聚全球创新大师的思想精髓,包括最新的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实践、创新前景,以及企业创新的最新动态。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套将要和已经对未来的商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理念。

《创新者的方法》

[美] 内森·弗尔

[美] 杰夫·戴尔

两位作者开发了一套全新的管理原则——创新者的方法。通过运用创新者的方法,花旗、宝洁、维珍、起亚、NEC、Intuit、Verizon等传统和高科技公司都获得了如初创企业般的爆发式增长。任何对“我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有效”“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存疑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利用书中提供的步骤,考察并验证关于产品或服务的新想法,并找到与之契合的最佳商业模式。

《创新秩序重构》

[中]吴家喜

本书以创新视角解读世界秩序,探寻秩序重构的三股力量,洞察创新宏观和微观秩序的演化趋势,提出创新秩序2.0的变革方向,倡导创新共同体理念,前瞻创新型世界的宏伟愿景,指出新大航海时代政府、企业、个人的创新发展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