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创新和发明方面的相对领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在于迅速应用。”
在日前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直言,他被中国的“热情”震撼到了。
一键P掉“乱入”了无痕
即便身处酒吧,也可以一键修改成正在加班的样子;照片中有多人“乱入”,一步就能将多余的人去掉且了无痕迹,再也不用求助修图高手。这是记者在油罐艺术中心5号罐Versa展位看到的一幕。这款名为“马卡龙玩图”的APP,在照片与视频制作中可大显身手,其核心本领在于“带有语义的识别”。该展位工作人员黄之炜向记者解释,“机器能理解画面中物体间的差别,从而进行分割和智能填充。譬如,照片上你想去除的人,其身后是沙发,那么把此人去掉的同时,机器会智能地将原本占位的地方恢复成沙发。”
物体识别在人工智能中十分多见,但前提在于大量数据的“喂给”。目前,大多数人工智能公司识别一个具体物体的平均数据量为8万个,但Versa公司换了一种方法来识别,其数据可精简到500个。在各国愈发重视“数权”,且未来数据都要卖钱的背景下,该公司对数据的高利用率无疑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Versa公司去年4月在上海成立,主攻类脑科学AI算法研究,目前其算法能直接辨认30余种物体。今后将实现通用智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不仅能识别出纸和书的不同,还能知道红纸和白纸的差别。公司首席技术官赵维杰说:“类脑计算的人工智能有望成为主流。好比我们并不提倡同学们死记硬背考高分,而是鼓励理解和认知,做到融会贯通,变得更聪明。”
“人工智能华佗”这样诊脉
在平安好医生展台上,一台能辨识“脉象”的智能手环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和体验。当记者将手腕伸进手环后,可以感受到手环内部有所收紧,准确地 “搭”在了记者的脉搏上——当然,比起真人医生的搭脉,这名“人工智能中医”的手劲要大一些。
然后,与智能手环相连的手机屏幕显示“搭脉中”,同时出现了进度条。大约2分钟后,进度条显示完成,屏幕上出现了“人工智能中医”切脉结果:寸“细”,关“细”,尺“细”,心率“迟”,同时还配有记者脉象的“浮”“中”“沉”变化图。接下来,智能脉诊仪将把脉诊结果和图形数据自动传递给用户手机和系统云端的中医医生,辅助医生诊疗。
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智能脉诊仪是其“现代华佗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中医标准化、智能化。这一计划的各项研发成果分别对应中医问诊流程的“望闻问切”,然后,系统将四诊分析结果传送到医生工作台,并智能化推荐中药处方,供医生参考选择。目前,市场上基于人工智能的西医辅助诊断应用已有不少,可很多中国中老年用户对中医调理需求也很强烈,而利用此设备可以辅助医生提供中医服务。
“探花郎”让智能游园不再遥远
昨天,上海植物园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之外的体验基地。原来,百度在这里率先落地了“人工智能植物园计划”。
“百度探花郎”主要包含拍照识花、全景科普以及智能导览三大功能。其中,前两项功能已经正式上线,“智能导览”功能将于近期更新上线。“拍照识花”功能顾名思义,当游客在游览中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或者想要了解更多信息的话,可以直接“发问”。比如,想知道眼前这一棵松树的种类,可以打开APP,点击搜索栏的照相机图标拍摄,屏幕立刻显示:它是日本五针松。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能力,“拍照识花”对常见植物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2%。
此外,“全景科普”融合了上海植物园内多个园区的全景图,用手机就可以在线游览上海植物园。
(节选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