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以上汽荣威MARVEL X为代表的全新正向研发的纯电驱动平台车型陆续上市,并取得了用户的认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去年8月,上汽荣威MARVEL X发布。宣传语中,有句话令人“弹眼落睛”:用特斯拉Model X三分之二的电池能量,实现与其基本相当的续驶里程。为这辆纯电动车搭载上强劲“心脏”的便是坐落于上汽乘用车安亭基地内的捷能公司。
自主电驱技术获中国汽车界最高奖项
2009年1月7日,威海路489号上汽集团总部底楼大厅,捷能公司的揭牌仪式在这里低调举行。上汽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此走上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道路。成立捷能公司的使命,就是要开发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动力系统技术。
2008年捷能公司筹备之初,捷能人的最大任务就是完成插电式混动技术和荣威e550项目。在分析了主要竞品——丰田THS和通用双模技术之后,捷能在100余份技术方案中,选定了现有的EDU(电驱变速箱)路线,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苦奋斗。能耗攻关、液压震荡、电磁辐射、噪音震动、平顺驾驶……项目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让自主技术在产品上得到了应用。
2014年,荣威e550实现批量销售,捷能也迎来了它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汽,视察新能源台架实验室,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伴随着坚持不懈的创新和持续改进,捷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实力越来越强——荣威ei6、荣威eRX5、荣威Ei5、荣威MARVEL X等在各自定位中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上市,销量节节攀升。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连续5年翻番的骄人成绩。
2018年年初,EDU总工程师王健代表EDU项目组,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全国整车厂在最近五年唯一一次获得该级别奖项,也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第一次获奖。“我们这套混动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效率高。”王健介绍说,丰田与通用的混动系统都采用功率分流的形式,能量会在转化过程中有所损失,而上汽的EDU混动技术无论是机械效率还是传动效率都实现了最优化。
整车动力效能媲美国际先进水平
在捷能公司刚刚成立之时,整个团队只有40余人。用捷能公司总经理助理徐璐的话说,“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有的只是要打破外国人技术垄断的满腔热情。”公司在设立之时就立志掌握“三电”核心技术。技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能靠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学习,这也是捷能的立身之本。
靠着对技术的渴望和严谨的态度,捷能人抓住了难得的项目实战锻炼机会,他们边干边学,逐步成长:通过荣威750混动项目拜咨询公司为师,逐步掌握了混动控制技术;通过自身对EDU项目的不断实践,逐步具备了总成独立设计的能力;通过对合作伙伴BMS技术的应用和学习,形成了捷能自主研发更具竞争力的BMS软硬件解决方案;在长期受制于寡头垄断的电机控制技术领域,自主软件经过5年的摸索后,终于于2017年在荣威ERX5上取得了突破,捷能在“三电”控制领域终于实现了闭环。
2018年8月,上汽荣威首款电动智能超跑SUV MARVEL X正式上市。它的出现,标志着上汽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的造车水平又向前推进了一个能级。被媒体报道为“疯狂打脸造车新势力”的荣威MARVEL X到底有何魅力?
捷能公司的工程师告诉记者,正因为有了7年开发荣威e550 EDU的经验积累,上汽捷能在开发荣威MARVEL X特有的双电机EDS换挡技术时,感觉特别得心应手。这套系统为荣威MARVEL X“以特斯拉Model X三分之二的电池能量,实现与其基本相当的续驶里程”打下基础,也成为该车能与特斯拉匹敌的优势。
在以经济性为目标的日常行驶中,单个大功率电机难以使电机效率保持在高效的工作区间内。因此捷能的工程师们创新性地设计了两个电机的技术方案,一个用于日常行驶中驱动车辆,另一个电机则在日常行驶时处于待机状态。一旦车辆判断驾驶员有较高的动力需求,处于待机状态的电机将快速调整到目标转速并介入,使得驾驶员拥有完全的驱动功率。因为电驱系统的效率得到提升,虽然增加了一套电机,但减少了对电池容量的要求,系统成本不升反降。
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的捷能,被业界誉为新能源“三电”技术的“黄埔军校”,越来越多有着“汽车强国梦”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如今,这支队伍已拥有了近500人的开发团队,他们建立了完整的创新开发技术体系。“创新不止,‘捷’尽所能”的捷能人又在继续奔跑、勇敢追梦,他们正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记者手记
积土成“山”
在捷能公司内部有个山头理论——要打造一个很高的山峰,下面没有基础是不行的。就好比珠穆朗玛峰,离开了脚下4000米的青藏高原,就不会有8848米的高度。
要把基础打实,打造新能源汽车的“高峰”,就会遇上一次次的考验。在捷能十年的发展中,技术创新屡见不鲜:2012年因为A123公司的破产,捷能开始了自主开发BMS软硬件,不仅在2015年成功运用于产品,而且大大降低了物料成本;EDU技术的独创性,导致在全球范围无成熟台架可用,并且出于技术保密需求,捷能果断决定挑战自主集成台架,不仅提升了开发效率,还为行业培育起了诸如“常测”这样有实力的本土台架供应商;2016年的萨德事件反而推动了捷能快速掌握了电池系统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节奏大大加快……
当多数企业选择依靠供应商时,捷能偏偏迎难而上,选择了自主开发。这在上汽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看来,就如同种树。“十年前,种下的小树成长了起来,而且根扎得很深。我们之所以能成功,依靠的是上汽集团的强大背景,坚持十年开发一个产品的信念、一个有执行力的优秀团队,以及保持创新和活力。”在朱军的带动下,每一位捷能员工都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而努力。
记得在两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捷能团队的口号是:“PKT”。当时,朱军说:“‘PK’就是比拼。‘T’在混合动力领域代表着丰田(Toyota),在电动车领域则代表着特斯拉(Tesla),捷能的目标就是要和这些国际新能源汽车巨头竞争,追赶甚至超过他们。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新能源汽车。”
如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捷能公司正无限接近着他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