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全球PHEV、HEV主流电驱系统,业内会不约而同想到丰田的THS、欧洲的P2和中国上汽的EDU。当搭载着EDU的一款款新能源车上市,上汽新能源汽车产品“动力响应好”“能耗低、费用省”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EDU的背后,是一群埋头研发的上汽捷能工程师,是一系列核心专利。其中,《汽车自动换挡控制方法与装置》及《同步器在挡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就是核心专利之一。从第一款搭载这一技术的荣威e550至今,装车量累计达14.2万辆,相关车型累计销售额为274.28亿元、利润约3.9亿元。
“从2009年立项到2013年SOP,我们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形成了几足鼎立的局面。”项目负责人说。
从零开始 三大创新
“2010年,我一到上汽就加入了这个项目,挑战未知、解决问题变成了常态;平顺性是个难题,如果控制不好,开车时就会感觉到明显的抖动。”项目负责人说:“兼顾速度也是个难题。研发时,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能既保证平顺,又能更快地换挡。”
负责整车策略开发的小张回忆道:“当时,我们就在台架上调试EDU变速箱。曾经一整天一整天地摸流量阀、电磁阀,看电流过去后怎么样响应?会出现哪些动态特性?”
最终,上汽捷能拿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们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两挡变速箱的挡位选择策略,综合考虑发动机、电机、电池不同的功率输出特性,从优化系统效率、充分发挥动力性能的角度判断是否允许升降挡;二是在制订的升降挡策略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在挡滑行主动退空挡策略,通过该方法降低了动力系统的损失,平衡了整车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挡位控制同步器的在挡保持策略,在节省了机械挡位自锁机构的同时,通过主动在挡保持控制,实现了可靠的挡位结合,也降低了换挡机构的磨损脱挡。
学生变师傅“老师”跨洋来点赞
经过四五年的研发,上汽捷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控制软件开发团队从最初仅有二三十个人,变成一百三四十个人的大家庭。“我们既完成了项目,又锻炼了团队。”项目负责人说:“最初,我们由研发大佬带队,去清华、交大招好的研发苗子;借助外部资源从零开始。到2013年项目快结束,我们能干不少供应商做不了的事。”
电驱变速箱控制策略开发工程师小顾,研究生一毕业就派到了研发团队,“现在想想,研发的道路是很曲折的。2010年来时,这个项目还只是个雏形,换挡部分、离合器控制部分还是空白。我和同事、供应商们一起研究,慢慢摸索出一条路来。”
更令工程师开心的是他们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的老师。负责标定开发的工程师小姜回忆,“项目中期以前,供应商负责开发标定软件;到了后期,我们发现他们对项目的理解、对中国市场怎么应用有偏差。最后,我们决定自己做。”中止合作后,有一家供应商的全球高管甚至专程飞到中国,来到上汽,称赞起中国“学生”的高水平。
据悉,该技术从最初用于荣威e550发展到出现在荣威e950、荣威eRX5、荣威ei6、名爵eMG6等混合动力乘用车上。项目负责人说:“下一代技术比这一代更节能、更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