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9年7月28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他山之石 年轻人的生意经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人的生意经

中国人买走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其中70%的买家是80后和90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而在拥有护照的中国人中,三分之二不满36岁;30岁以下的购房者购买数量占到了成交数量的70%以上。

中国的80后和90后群体约有4.15亿人,占总人口的31%。而这群年轻人,正在贡献出人意料的强大购买力。

都说“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对于汽车市场,亦是如此。问题是,正确吸引年轻人的方法论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其他几个有趣市场的变化来认识这群年轻人。

1.被重塑的奢侈品市场,从炫耀到自我

奢侈品牌正从中国年轻人那里尝到甜头。

麦肯锡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80后和90后分别占奢侈品买家总量的43%和28%,各自贡献了中国总消费金额的56%和23%。在人均支出方面,80后奢侈品消费者每年花费4.1万元购买奢侈品,90后奢侈品消费者为每年2.5万元。

当年轻人成为主流,奢侈品品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面对的买家群体,奢侈品市场也正因这群人重塑。

这几年,街头时尚已经全面渗透奢侈品牌。

街头潮牌Supreme和奢侈品LV首次联名合作,其推出的单品价格被炒到原价的2倍,还有被炒到25万元人民币高价的Channel、Adidas、Pharrell三方联名的运动鞋都印证了这一点。

这股潮流,更是引发一波奢侈品设计师的大换血。比如,LV将男装艺术总监换成了街头潮牌Off-White的创始人。又如,Burberry的创意总监也换成了对街头潮流更关注的原纪梵希设计师。

显然,年轻人不会被品牌牵着鼻子走,如果你的设计依然“老气横秋”,就会被毫不留情地划入“阿姨妈妈用的包”或者“中年男子穿的衣服”,纵使品牌再高端,他们依然不会埋单。

奢侈品对他们来说,不是用来炫耀的,更多的是情感上自我实现的需求。有时候是一种自我激励,或是量力而行的自我犒赏。在他们眼中,花钱跟挣钱是同样重要的事,只有花钱了,才有动力去挣钱。他们不会等到自己真的成为一个“富人”后,才去购买奢侈品。

2.变质的鞋市,为独特和稀有而疯狂

“自我”意味着他们更追求个性。即便不是奢侈品,只要能体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年轻人也愿意为此承受不亚于奢侈品的价格。

上海南京西路阿迪达斯旗舰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为了拿到一款“椰子350”系列的粉色“满天星”,他们需要等待数小时。不过,只要买到这双原价不到2000元的鞋子,将它挂到二级球鞋交易平台上,成交价超过12000元,溢价达到了540%。

“中年人炒股,年轻人炒鞋”,这群疯狂的年轻人正带动一个新市场的发展。而就在几个月前,市场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独角兽,球鞋转卖平台“毒”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如今,整个二级球鞋市场,“估值”近百亿元。

他们为何如此疯狂?吸引他们的,不是“更好”,而是“不同”,越是独特、稀有的东西,往往越能够受到年轻人欢迎。流量明星、穿搭博主的“带货”示范、限量版的饥饿营销、疯狂涌入的“黄牛”、“不能随意退货”的游戏规则,其中的每一环都在告诉他们,这双鞋是限量,代表着“潮”和“时尚”。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消费者追求个性、独一无二的情感需求。

笔者一个1995年出生的朋友,平常衣服、日用品什么都舍不得花钱,唯独在鞋上,大几千一双也一定会拿下。“房子、车子买不起,但几千块鞋子带给我的满足感是不可比拟的。”他说。

3.共享衣橱,相比拥有更在乎体验

“现在是真的看不懂年轻人了,别说共享单车,连衣服都能共享。”前几日,一位老同事在笔者面前感叹。原来,他女儿最近不再买衣服了,而是通过共享衣橱平台租借衣服。

这两年,共享衣橱悄然在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白领女性中火了起来。只要下载一个APP,缴纳会员费,就可每月享受无限次衣服租用换穿,还可包邮、包清洗。

“包月换衣”的会员模式,其包月价格从199元到499元不等。“我最多一个月租过12件,算下来,每件衣服只需要花上40~50元,还不用自己洗衣服,挺划算的。”1990年出生的刘女士算了一笔账。她之前每个月买衣服都要花掉1000多元。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如果服装是万亿元级市场,那么这种“包月换衣”的穿衣方式,其市场体量大概在4000亿元。这样一片蓝海,吸引了大量玩家,在短时期内就涌现出衣二三、女神派、美丽租、托特衣箱等众多租衣共享平台,并且去年有多个平台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共享衣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主流价值所信奉的都是“买不起才租”,但这种消费观念正在改变,整个消费市场正在从“物权”向“体验”转型。简单来说,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的是“体验”和“场景”,看重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拥有物质。

衣服租赁在本质上就是对于穿着体验的消费。在年轻人看来,租赁衣服能带来“365天穿衣不重样”,以及不用洗衣的便捷体验,为什么不尝试呢?

当然,这个市场成功的前提是,共享带来的体验比拥有更好,不是为了共享而共享。

4.迷你KTV,“孤独经济”的兴起

两把高脚凳、两个麦克风、两个耳机、一个大屏幕,三面透明玻璃围起来,再加一个触屏操作台,这就形成了一个迷你KTV。这样的KTV在全国多地出现,并开始引起年轻人的追捧。有投资人士表示,迷你KTV将成为一个百亿元级别的大市场。

其实,迷你KTV只是单身年轻人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人吃饭、一人看电影、一人购物等“一人份”的消费需求越来越突出。

独生子女政策让中国的80后和90后基本上没有兄弟姐妹。与此同时,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社交“恐惧症”却越来越多。看似热闹的年轻人,骨子里却是孤独的。

只不过,孤独不再是一件另类、“羞耻”的事情,很多单身的年轻人正逐渐接纳孤独、习惯孤独,甚至开始享受孤独,他们乐意用消费排解孤独。

他们不是不愿意社交,只是社交的方式变了。他们喜欢在网上分享自己有趣的经历,这是另一种维度的自我表达,也更容易在网上被“种草”。

他们也渴望陪伴。一部分人喜欢和主播“对话”,为主播打赏;一部分人喜欢动漫,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找到陪伴;他们甚至有的创业做了机器人宠物狗——有时候相比真人的陪伴,机器和虚拟世界更能让他们感到自在。

被误读的品牌年轻化

品牌和人一样经历着成长与焦虑,都曾害怕跟不上潮流而被时代所抛弃。在年轻化的道路上,企业们摩拳擦掌,迫切地希望在年轻群体中建立起全新的认知。

但怎样才能让品牌年轻化呢?难道只是把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堆叠在一起?年轻人从来都是聪明的,他们一眼就能分辨出“年轻”和“装嫩”的区别。

有的品牌想要年轻化,但内心却无法认同年轻人。他们觉得年轻人就是追求特别和个性。但事实上,其背后深层次的需求是想成为更好的自我,表达自我。他们不能理解“丧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但其实“丧”只是他们想在生活压力中喘一口气,大多数的他们还是很努力。

有的品牌希望通过模仿、跟风来获得年轻人的认同,但年轻的准则就是“不跟风”。这样做还容易把品牌的“自我”搞丢,吓坏老用户。相反,有年轻态度的老年人,脸上的皱纹都会被读作“岁月写下的故事”。

年轻人要的不是一味“迎合”他们的外人,而是能够产生“共鸣”的伙伴。品牌年轻化不是一个新包装、一个Slogan就能解决的,要将年轻化的理念融入到基因中。精神上的志同道合,比任何浮于表面的年轻更容易让他们动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