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龙门吊”缓缓将集装箱从一辆辆重卡上吊起转运。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风力太大,还是重卡位置停得不够准确,都会影响搬运效率。因此,上港集团在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项目立项之初,就提出停车误差必须控制在5厘米的要求。
一个“前无古人”的需求
从技术领域来看,高级别自动驾驶乘用车采用的是“地图+GPS+差分定位辅助”定位方式,虽然精度极限也能达到厘米级,但在港口场景内,由于受到桥吊和堆高的集装箱遮挡,定位精度颇受影响。
上汽前瞻技术部智能重卡项目经理黄伟科表示,“没有企业尝试过厘米级的定位,技术难度也很大。”面对这个“前无古人”的需求,项目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把所有的辅助定位技术试了个遍。历经3个多月的“失败、尝试,再失败、再尝试”后,项目团队发现,在“地图+GPS+差分定位辅助”的基础上,再加上室内高精度定位的UWB技术、激光雷达,以及光电感应传感器后,车身长度为17米的重卡在轻、中、重载荷的状态下,均可做到将停车误差控制在3厘米内,比上港集团理想中的5厘米更精准。目前,项目团队正为这一技术申请专利。
成功率只能是100%
开过车的人都有一个经验:停车时车速越慢,一把入库的可能性越高。
由于智能重卡采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控制点火装置少量喷气的技术难度远大于柴油车,项目团队对这一难题也是不断攻关,在连续标定了两个月后,终于让这辆庞然大物能够在泊车时以极低速度行驶,提升了一次停车到位的成功率。
随着技术难点不断涌现,工程师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调试、迭代与优化。为了保证“今日事今日毕”,项目团队与上港协调,将在港口的最晚测试时间从晚上九点调整到半夜十二点。工程师在港区完成测试后,再回到公司进行数据分析,讨论解决方案直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
一天当两天用。很快,智能重卡的精准停车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但对项目团队而言,100%的成功率才是尽头。
由于重卡自身重量大,装载货物时惯性更大,最终刹停的位置可能会因惯性产生偏差。为了能让精准停车的成功率达到100%,项目团队又研发了寸动功能,重卡若在首次停车时产生些许偏差,能够用寸动功能继续自动进行微调。
这一完全自动精准停车功能实现了老司机才能练就的技能。有了精准停车,上港的装货作业效率至少能够提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