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0年4月19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国际新闻 丰田牵手比亚迪,下一个腾势? 大众发布复工计划,4月20日起逐步恢复生产 特斯拉Model Y车主使用Siri开关后备箱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田牵手比亚迪,下一个腾势?

□ 本报记者 林安东 综合外媒

去年4月,丰田章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丰田要把钱投向最有未来的地方。”

今年4月,丰田汽车公司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双方各出资50%,主要业务包括纯电动车及车辆所用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

这令本就竞争激烈的亚洲电动车市场再添变数。《汽车新闻》认为,如果丰田、比亚迪合资顺利推进,特斯拉在亚洲或将迎来真正的本地对手。

《底特律时报》也认为,相对于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市场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无论是中国本土还是整个亚洲汽车产业,都不得不自动对标。丰田与比亚迪合资之后生产的电动车,其最直接的碰撞将是特斯拉在上海投产的新车型,亚洲电动车市场新的竞争好戏将正式上演。

“技术对等”合作模式

丰田此次是首次同中国汽车品牌开展“技术对等”的整车开发合作。

所谓“技术对等”,是指国内整车企业在技术上已经具备足够的优势与外资企业开展“对等”合作,不再延续以往外资企业提供技术,国内企业配合生产制造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模式。

从合资公司的出资比例及人事安排来看,双方并不存在“谁主导谁”的关系。比亚迪为丰田纯电动汽车“技术输血”。在最核心的“三电”技术方面,比亚迪与丰田进行深度绑定,而丰田给比亚迪带来了生产工艺与流程体系的改进,以及全球市场营销与管理的经验。

在比亚迪与丰田的协议中,新的合资公司将开展纯电动车及其所用平台、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业务。双方合作内容包括共同开发纯电动轿车和低底盘SUV车型,未来的产品会悬挂丰田车标,并计划在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

从业务体系和组织架构来看,比亚迪也许是与丰田相似度最高的本土车企。从第1到第19事业部覆盖从通信器材到汽车生产的全产业链。而当事业部逐渐做大,将过剩的研发能力向外输出,就有可能从事业部独立出来成为公司。这同样是大丰田体系的思路。

丰田缺什么,以及它要什么

《纽约时报》指出,面对汽车未来技术的不确定性,合作研发成为目前大车企之间规避风险、统一标准的主流,大车企丰田也没能跳出上述规律。

丰田在混动技术上独树一帜,其于20多年前设计出一副精妙绝伦的THS行星齿轮结构,为混动车带来最现实和靠谱的解决方案。1997年,普锐斯问世,这是全世界第一款量产油电混动车。但从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20年代,即使丰田牌混动车累计销量接近1000万辆,“混动时代”却迟迟没有来临。

不甘放弃的他们将目光投向氢燃料电池,又一款量产车Mirai在2014年上市,大家都称赞丰田的技术很强,但购买Mirai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电动化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时,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表示了担忧。作为第三代掌门人,丰田章男认为,“汽车行业正在进行一场百年一遇的大变革,电动化是这场变革的主体,丰田切入纯电动车市场已经晚了。”在中国市场,丰田目前只有油改电的C-HR EV、奕泽EV,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纯电动车型。

而比亚迪在电池与新能源技术上不仅有着领先的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更是在布局上涵盖汽车、轨道交通、电池、太阳能、储能等领域。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正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早在2018年,比亚迪就推出了面向全行业开放共享的e平台,这也是首个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平台。它的诞生促进了整车重量减轻、布局优化、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等一系列性能、品质提升。《底特律时报》认为,比亚迪e平台成熟的技术是丰田选择比亚迪的关键理由。

会不会是下一个腾势?

对于比亚迪来说,与国际汽车巨头并肩同行已不是头一次。早在十年前,比亚迪就曾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签署备忘录,双方以50:50的股比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并启动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开发业务。两年后,腾势品牌呱呱坠地,戴姆勒为其提供整车制造与设计,比亚迪则配套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2014年9月,腾势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型正式上市。时隔5年,在2019年广州车展上,腾势品牌旗下姗姗来迟的第二款车型——腾势X正式上市。

时至今日,腾势品牌仍然无法独当一面,其靠股东双方多次增资才勉强维持经营。截至目前,腾势品牌已经亏损超过40亿元。由于业绩差,腾势一直靠股东双方不断输血才得以存活。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2018年间,比亚迪与戴姆勒分别以4.5亿元、1.5亿元、2.8亿元、5亿元和4亿元对腾势增资。戴姆勒和比亚迪前后为腾势增资了七次,总体增资金额已逾40亿元。而自2014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至今,腾势累计销量仅1万辆出头。

根据戴姆勒早前的表态,腾势是戴姆勒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投石问路,并借以向中国市场展示其发展新能源汽车决心的过渡性产品。腾势所走的技术合资模式,其意义主要在于将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和戴姆勒的整车研发、生产控制流程相结合,从而多快好省地孕育专属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但眼看着巨额亏损,自2019年7月1日起,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正式负责腾势部分业务的运营,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及品牌传播、客户服务、网络发展等。

《凯利蓝皮书》有分析师指出,合作双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对各自核心技术的结缔以及利益分配冲突等问题,毁掉了这次的合作。

但是,腾势品牌的惨淡不能完全否定这次合作。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比亚迪一位研发负责人曾经表示:“与戴姆勒合作后,我们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研发体系、研发流程,对我们改进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水平很有帮助。”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对比亚迪来说,虽然合资公司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研发体系的提升却是实实在在的。最近几年,比亚迪在产品质量和设计上均有了很大提升。同时,其在电气化领域也拥有了更深厚的技术积累。有腾势的前车之鉴,丰田和比亚迪的这次合作的未来也许会更好,但《汽车新闻》有评论表示,如果双方依旧是抱着“各取所需”的心态合作,那最终可能将会是下一个“腾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