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万物互联”的概念在前些年还有些模模糊糊,那这次疫情后,人们真实感受到数据的海量和终端的多样化能够为保障社会平稳运转,带来巨大帮助。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万物互联,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实时接入网络。在2020年搜狐科技5G峰会的“自动驾驶及车联网应用展望”论坛上,多位来自自动驾驶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嘉宾,共同探讨5G对自动驾驶起到的加速度作用。其中,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张程通过视频连线,畅谈了近年来上汽在5G自动驾驶布局上所做的努力。
话题一:车路协同与车辆安全
张程:在我看来,上汽早已不是传统汽车企业。事实上,去年快速发展起来的5G商用不是首要针对汽车的,更多的是为了手机市场。但5G的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同样对造车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6年,上汽就确定了要造物联网汽车,5G技术赋予了这种可能性。在今年年底,上汽的第一辆5G智能座舱量产车就会和公众见面。它将在智能驾驶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出行行为,甚至对消费者的衣食住行都产生影响,比如在车里看电视、办公开会都有可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就是基于大带宽和广连接。
对5G智能座舱来说,拥有开会通话等功能并不是重点,最主要的是赋予这辆车很多C-V2X的功能。在嘉定博览公园,上汽将向公众展示未来的智慧交通,包括车车协同、车人协同、车路协同、车云协同等;同时,公众可以体验到园区内时速约30公里的全自动驾驶和十多个真实场景,比如修路、断桥、红绿灯等场景都将在车辆屏幕上显示;此外,在垂直的交叉路口,当行人穿戴着5G智能设备走来,通过车与人的交互,车辆屏幕上会出现“拐角处有行人”的预警。
5G技术虽然不是完全针对自动驾驶的,但确实是一个框架技术,基于此展开的边缘计算将会为单车智能和多车协作带来可能。尽管它不是为了自动驾驶而来,但天生就与汽车结下不解之缘。现在4G时延在1秒左右,5G带来的低时延大概是1毫秒。举个例子,一辆汽车在京沪高速上以120公里时速行驶,从制动到完全停止大概需要60-100米。如果基于4G的1秒决策,从云端下发制动指令到汽车真正开始执行制动,在1秒的延迟内以,以120公里时速行驶汽车将会继续滑行33.3米,这个时间完全没有制动发生,因此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而5G时延1毫秒,所带来的就是33.3厘米左右的滑行,这对行车安全性能带来很大的提升。
话题二:疫情催生L4级加速发展
张程:从自动驾驶应用特定场景看,受疫情影响,洋山港港区很多司机面临着从外地无法回沪或要花时间进行隔离的状况,因此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对复工复产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为了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上汽在去年5G+L4级智能重卡在洋山港示范运营的基础上,今年年内将加快完成商业化运营:这条示范运营道路包括了从临港海关关区到城市道路、隧道和红绿灯,以及东海大桥30多公里长的开放道路。智能重卡到达洋山港4个码头后,完成轮胎吊作业,全程实现自动驾驶。此前,上汽的目标任务是完成吊装1万个集装箱测试,现在是必须完成2万个。目前,上汽已在着手研发港区内场AIT(自动智能集装箱运输车)。它没有驾驶座,更不存在方向盘、刹车踏板等,内场测试已经接近L5级别状态。
5G技术正赋予L4级智能重卡很大的能力。比如过海关、过闸机、过红绿灯等,车辆进港区后是到洋一码头、洋三码头还是洋四码头,这些都可以通过5G技术和上港TOPS(港口管理系统)对接领取“任务”,实现对每一辆车的调度。我们今年已经完成了“一拖四”,即一辆头车带领四辆车组成编队,保持12-16米的车间距高速行驶,这种做法相对于传统卡车80-100米的安全距离,极大地提升了单位时间道路的车容量。
几天前,上海市领导提出,如果疫情持续,那么上汽不仅要在洋山港实现无人驾驶,还要推广到其他领域。得益于上汽集团的前瞻决策,2018年在做L3级别自动驾驶时,我们就已经对下一代L4级别项目进行了立项。在城区智能驾驶的L4级自动驾驶项目中,我们已经拿到了2张示范应用牌照,在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上进行广泛的测试,下一步计划在今年6月份再增加2张测试牌照,推动智能驾驶项目尽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