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由1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者数量超过100万人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负责定期对馆藏的1万余件红军文物进行清理、陈列和日常维护,还要对新征集文物完成鉴定入库、建档等工作。
赤水河畔的红色博物馆群落
如今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组成的博物馆群落,主要包括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第九军团陈列馆(石门)、红军战地医院纪念馆、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以及青杠坡烈士陵园等。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博物馆群落,四渡赤水纪念馆在这片方圆不到5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展示了四渡赤水战役中最珍贵的立体史料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馆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2007年7月建成开放,博物馆馆名由张震将军亲笔题写。主馆通过9个单元立体展现了当年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期间的革命活动,通过声光电技术模拟战争场景及大量详实的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声东击西、突破国民党40万大军重重包围,踏上胜利征程的场景。
纪念馆主馆常设展将实物藏品与雕塑、油画、图片等辅助展品相结合,系统介绍毛泽东领导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突出四渡赤水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了能够直观地展示四渡赤水战役的宏大规模,参观者进入展馆序厅后,首先会看到一座由50多个红军人物形象与红军渡赤水河情景的浮雕:山峦、江水、浮桥、红军战士、骡马、战火硝烟,场面宽阔、气势恢宏。在浮雕显著位置有“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几个大字作为整体陈列的主题词。看完四渡赤水战役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的雕像,还能够通过“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电子动态图直观地了解红军的动向,该图围绕赤水河所在位置标出较为重要的战斗双方行军布阵的敌我态势。
历史与记忆在此融汇
四渡赤水纪念馆为公众展示了丰富的展品。例如,2003年,二郎坝一户赵姓人家向纪念馆捐赠了两块铜板和一只打破的陶罐。据捐赠者介绍,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一渡赤水进行战略转移时,途经二郎滩附近的二郎坝村。某一天傍晚,村民赵老汉对战士们说:“红军娃娃,到屋里头睡吧,外面冷呀。”“谢谢喽,我们就在坝子上睡,我们部队有纪律。”第二天清晨,一位小战士看见赵老汉家的水缸没水了,便下河去担水。他挑水回来进门时,只听“咣”的一声,猛地将一只坛子碰倒摔破。赵老汉忙说:“没关系,只是个空坛子。”这时,班长解开上衣口袋,掏出一个红布包,将它一层层打开后,露出两块铜板。他把铜板递给赵老汉说:“打烂了你的坛子,不能就这样算了。我们只有这些钱了,如果不够,将来我们一定补上。”红军走后,赵老汉对儿子说:“这是仁义的队伍呀。你去拿篾条把这个坛子框起来,破坛子咱也要,这是个念想。”2003年,赵老汉的儿子将两块铜板和用篾条补好的破陶罐捐赠给纪念馆。几乎每一位参观者走到这三件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的文物前,都会驻足观看,借此了解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纪念馆内还陈列着一顶在青杠坡战斗遗址发掘的川军英式钢盔。平心而论,当时红军对川军的实力和特点并不了解,加上川陕根据地曾成功打破川军的“四路围剿”,因此红军指战员大多把川军视为与黔军类似的“双枪兵”。但实际上,四川军阀虽然大多贩卖鸦片,但刘湘所部在军中却强调禁烟。而且刘湘相当重视军队装备建设。早在1924年,他就以300万两烟土在武汉汉阳兵工厂购买了汉式步枪20000支、子弹1000万发。而从1933年开始,四川华兴机器厂(兵工署20兵工厂前身)开始仿制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并广泛装备川军。因此,刘湘所部兵员素质,尤其是持续作战能力远胜于黔军,火力也超过红军很多。
1935年1月24日,红五军团为了掩护军委纵队,在良村与东煌场之间的梅溪对川军郭勋褀部展开阻击战。朱德后来在作战命令中如此介绍梅溪阻击战中的川军:“经多次冲锋,均未被我军击退。”而红五军团在掩护军委纵队于当日全部通过梅溪之后,便趁夜暗条件撤出战场。但是,这时红军对郭勋褀指挥的川军总预备队兵力认识不清,将这股敌人误判为模范师三旅廖泽部。实际上,郭勋祺指挥的是自己的教导师第三旅和潘左的独立第四旅。由于郭部在川军中属于种子部队,因此得以装备对川军而言极为稀罕的钢盔。
帮助我们记住应该铭记的历史
在土城战斗期间,由于战况过于激烈,红军总部只能派康克清和贺子珍等人所在的休养连(卫生队)在青杠坡下设立临时指挥所,从火线上抢救伤员。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就有一个篇章专门介绍女红军的故事。为了纪念在四渡赤水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女红军指战员,2009年9月26日,习水县在土城原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建成了中国唯一反映长征时期女红军事迹的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馆内展陈了红一方面军30位女红军,以及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部分女红军的生平事迹。同时,在土城古镇上还有一条长不过40米、宽不足4米的老街,小青瓦、石板街、吊脚楼,一直延至赤水河边,这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以女红军命名的小街。
作为纪念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土城二郎滩渡口,也就是当年红军一渡赤水河之地,河中有架设浮桥桥墩的两块巨石。事后,老百姓把它称为“运红石”“红运石”。当年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帮助,红军才能顺利渡河。如今,前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都爱来到渡口,走走“红运路”,看看、摸模“红运石”。而这处二郎滩渡口在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河时,对红军的意义同样重大。在纪念馆主馆内保存着多面红军当年用来架设浮桥的门板,它们是红军指战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最好见证。
几十年前充满硝烟的战场,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据统计,早在2015年,土城镇接待游客数量就已突破100万人次。如今,每一天都有大批游客涌入位于赤水河畔的这座博物馆小镇,希望能够了解工农红军的不朽功绩,切身体会红军指战员身上永远闪光的长征精神。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