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在欧洲的目标是12万辆。”2月17日,上汽集团宣布,将在2022年全面发力欧洲市场,使之成为上汽首个“10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
欧洲,正在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第二战场”。2月11日,小鹏汽车宣布选址于斯德哥尔摩的欧洲首家直营体验店正式开业。岚图汽车也于近日宣布,将于6月登陆挪威市场……
“大后方”提前部署
前线“战事紧张”,而“大后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忙碌起来。
“欧洲市场是我们在去年就已经‘点亮’的大区。”上汽海外出行系统组组长赵晔佳介绍,海外出行作为上汽独立负责打造海外市场智能网联业务的子公司,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构建的智能网联系统iSmart1.0云管端一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21年年底,海外车联网激活数量达到18.4万辆,当年激活车辆新增7.3万辆,现已布局东南亚、南亚、澳新、欧洲4个大区。其中,欧洲市场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激活数接近8000辆。同时,海外车联网累计数据总量已经突破39.07TB,并继续以每天超过80GB的体量在不断增加。
iSmart1.0云管端一体化平台,不但能让工程师们在做一个新项目时,把标准化的功能像拼积木一样搭建起来,减少重复开发的动作;还在主要海外地区实现多个区域容量达20万辆级的云管端容器,以支撑日益扩大的海外车联网服务。
通过智能化的iSmart1.0云管端一体化平台及其回流的数据,海外出行践行“高效、精准、市场化、快快快”的十字方针,在不同市场快速复制车联网系统,推动上汽国际化业务的发展。
探索更多场景
每天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也让海外出行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之中,摸索出了“数据闭环”模式,在满足数据合规的前提下,做到“数据我掌握,技术我负责,场景我挖掘,应用我推动”。
“正因为我们掌握了全链条上的数据,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我们能创造更多场景和应用。”海外出行工程师表示,有了这些数据,上汽各海外公司就能不局限于简单复制中国经验,而是充分结合当地市场的具体需求,推动更多场景与应用落地。
以目前上汽印度公司在当地推行的UBI (Usage Based Insurance,以用户数据为基础的定制化保险)功能为例,经用户同意后,驾驶习惯等数据能够在车机乃至手机端查看,拥有良好驾驶习惯的用户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车险。而在泰国,用智能手表就能实现MG超充站的预约、管理、支付等一系列相关功能。这些基于海外用户大数据,针对不同市场需求打造的功能很受用户欢迎,也有利于车机端在未来推出更多付费的订阅功能。
不仅C端(用户端)的体验得以提升,海外出行也开始在B端(企业端)创造出更多需求。“我们掌握的用户数据能很好地帮助上汽各海外公司绘制客户分布热力图或是为他们找到车辆维修站的合理选址。”工程师表示,“我们已分门别类地完成车机端、手机移动端、PC管理端等多种用户端的自主研发部署,逐一上线使用。同时,充分利用海外出行全球运行的优势,‘突破一点,复制全球’,只要时机成熟,就能快速在目标市场落地。”
优化与创新不止步
“既然iSmart系统已在泰国等市场成功落地,其他市场不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用了吗?”这是很多没做过国际业务的人最常问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用户隐私的相关法规政策都不同,上汽每向一个新市场推出iSmart系统,海外出行就必须花大量时间让系统符合当地法规,iSmart1.0云管端一体化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今年,我们还将完成多租户数据架构部署,应对不同品牌用户的差异化数据存储需求。利用部分云服务闲时优惠机制,在闲时提前完成数据剥离脱敏和热数据存储预分析。”工程师解释道,这样的布局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兼顾传输效率,让海外用户使用车机时获得更好的体验。
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智能网联功能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在印度、东南亚等地区,消费者对智能网联功能极为热衷,但在欧洲等地,相关需求尚未迎来爆发期。
为了做好足够的管道预留,给后续的项目数据拓展和技术拓展留出充实的空间,海外出行自创了一套大数据传输协议,使用先进的管道封装加密技术,确保了高效、安全的数据传输,真正掌握和构建了云管端一体化数据协同平台架构,达成车端、云端、手机/手表移动端的多端联动数据融合。
根据上汽的规划,“十四五”期间,将有100多万辆上汽智能网联汽车行驶在世界各地。随着海外车联网数据量不断增加,维度不断变宽,海外出行也将持续尝试更多新颖的功能组合,进一步充实海外数据闭环生态。